李籽波
摘 要:新時代下,新技術與移動數字媒體不斷快速發展,媒體行業發展迅速,提升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素質是滿足社會對該領域人才的需要,壯大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關鍵。筆者從新時代媒體的特征入手,結合實踐經歷來分析新時代下,對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以期為各級學校培養高素質播音與主持人才,高質量建設播音與支持專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一、新時代媒體發展的特征
(一)時效性
公眾依托移動媒體,可輕松地通過任意終端進行海量信息存儲。這就導致信息的時效性在播音與主持行業的競爭中躍升至至關重要的地位。播音主持人才要努力拓寬信息獲取的渠道,提高自身對新聞的敏銳度,還要盡快發布信息,盡最縮短從獲取信息到發布信息的時間。傳統媒體發布過程涉及采訪、編輯、審稿、播出等多個環節且各個環節分工細致。在新時代下,這樣參與人員復雜、耗時過多的發布方式缺乏競爭力,新時代媒體從業者逐步成長為可以包攬采訪、編輯、審稿、播出等所有技術工作的全能選手,大大節省了不同環節之間交接討論的時間,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
(二)廣泛性
此外,新時代媒體傳播還突破了傳播主體和客體的界限,傳播不再是傳統的“你播我聽”,受眾完全被動接受的單向傳播,形成了“人人都是傳播者”,傳播主體的廣泛性使得受眾可以更加廣泛而便捷的信息獲取,對信息傳播的獨特風格提出了更髙要求。
二、新時代對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及對策
(一)語言功底扎實,聲情并茂
以筆者的實踐經歷為例,播音主持不同于電視主持,由于缺乏視覺傳播途徑,播音員無法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向受眾傳達情緒而只能以有聲語言的形式向聽眾傳遞信息,因此播音主持對聲音與語言的要求更為嚴格。準確、流暢是對播音主持播報新聞最基本的要求。但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實踐主持過程中,存在說話流暢、現場發揮出現語病、吐字不清晰、聲音不圓潤、普通話不標準、用詞不準確等問題,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播音主持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與實習期的播音主持人應重視提升扎實的基本語言功底,此外,在播報時事熱點新聞的過程中,常常涉及到對事件發生現場的描述,這就要求播音主持能夠更加高效地傳達信息,使聽眾對事發現場有最直觀的感受,從而對新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不能只是單純將信息內容告知受眾,而是要通過控制語音節奏靜動、緩急、收放,音調的高低,發音位置的前后轉換,當播報放松愉悅的新聞事件時,播音主持應當使用穩定平緩的氣息,選擇較為緩慢的語速,將愉悅輕松地情緒傳遞給聽眾。當播報一些殘忍、令人憤懣的刑事案件時,播音主持應當將調高氣息支撐點、將發聲位置前移,選擇用較高的音調較快的語速播報新聞。
(二)專業知識儲備豐富,注重積累與學習
在新時代媒體環境下,信息數量種類繁多,常常涉及到多個學科,對播音主持人才的專業知識儲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一旦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就無法深刻地理解新聞事件的深層含義,無法精準地理解播音文稿中用詞用句,更無法判斷該用何種氣息、節奏、音調,無法準確地向聽眾傳達信息,嚴重影響播音節目的整體質量。要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一方面主持人在收到文稿到正式播報前的這一段時間需要進行充足的準備工作,査閱相關的專業資料;另一方面,因為常常會遇到緊急新聞播報和突發狀況等情況,播音主持人不能完全依賴臨場準備,還需要平時就進行播音主持常涉及的各個專業學科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在平日生活中注意細心觀察細節。
(三)心理素質過硬,臨場發揮要好
在新時代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不同于原來播音主持人才面對的國內、省內、市內的人才競爭,如今播音主持人才面對的是來自于全世界媒體人的競爭,社會對于播音主持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也更嚴格,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增加,播音主持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大大增加,這些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他們要具備更強大的心理素質來面對激烈的競爭,跟上媒體行業發展的速度。有調査結果顯示,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常常臨場發揮出現說話不連貫,發音錯誤,包含語病,不能很好地應對突發狀況,與觀眾嘉賓溝通艱難,缺乏對現場的掌控力等問題。這一方面與播音主持學生專業素質不過關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有關,出現突發情況不夠鎮定,由于緊張平時具有的專業能力臨場發揮不出等嚴重影響了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
三、結論與展望
新時代播音主持人才面對著強大的競爭和挑戰,需要積極提高自己的語言功底,注意平時積累相關專業知識,強化自身心理素質,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滿足社會對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使得自己的播音節目受到更廣大受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許雅琴,王金波.新時代播音主持應具備的素質[J],《中國地市報人》.
[2]高長方.論培養高素質播音主持人才,《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9).
[3]王秀影.適應廣播電視發展的播音主持人才素質與能力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