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與國際接軌日益密切,有貿易、衣食住行、語言文化等方面,而語言文化便是全國英語的普及和學習。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英語,必需從小開始培養。在初中階段統一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導,也是“聽、說、讀、寫”嚴格要求的開始。聽力作為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老師用具體的對策來解決。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教學;問題及對策
【作者簡介】廉萍,慶城縣慶城小學。
英語屬于外來文化,即使學生從小開始接觸英語這門語言,在缺少語言環境的熏陶下,學習還是很吃力。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說、讀、寫”三個方面經過系統的學習可以跟上老師的節奏,而聽力作為最基礎的一項內容,有技巧、心理、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四大方面的要求,對學生來說是全方位的考驗,需要老師有相應的對策來協助學生學習。
1.技巧方面。英語語句存在很多的“陷阱”,學生在進行聽力練習的過程中,經常會被不懂的詞匯或者語句影響。由于學生基礎薄弱,英語語速快,國家的文化習俗與中國不同,經常出現學生對段落的大意分辨不清晰或者句中的單詞聽不懂的現象。其次,英語聽力中的日期、數字及時間方面的算法經常將學生繞進誤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判斷。
2.心理方面。學生在進行答題過程中,若出現其中一題未答出就會一直糾結這一題而耽誤了其他題目的作答。這種現象的出現還有聽力時間及播放次數的限制,讓學生在做聽力題目時候經常出現手忙心慌的現象。其次,英語聽力中經常會出現難度系數較高的詞匯,這些詞匯影響了學生對英語整體段落的分析。英語的語速快及耳機中出現的大量噪音,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在聽力題目上的發揮,長此以往會出現對聽力的排斥現象。
3.文化背景方面。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如果英語聽力中夾雜圣誕節、愚人節等這樣的節日,學生就不能很快地理解句中的詞義,很難直接選擇出正確的答案。其次,因與我國文化背景不同,在稱呼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國外可以直呼人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雙方對答或者三方進行交談的語句,稱呼對方名字過多就會使學生覺得混亂,可能會被繞進題目中。
4.語言習慣方面。英語說話方式會出現連讀、省音、重讀等現象。這種說話方式使得學生在聽聽力的時候分辨不出文中的大意,經常在未聽清題目的要求就到了作答的階段。其次,英語單詞在讀音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crash -crush、employment -improvement、deployment -deportment、sun -song、sink -think、role -rule、labor -label等。對于基礎本身不扎實的學生來說,聽錯單詞就會影響對整段英語語句的理解,從而出現答案全部錯誤的情況。
1.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由于沒有語言環境,英語聽力都是借助于外界設備,播放時雜音多、語速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作答,老師應經常讓學生聽英語口語發音,緩解學生聽英語時候的緊張。其次,老師經常性與學生進行英語對答,讓學生習慣英語環境,在聽英語過程中可以用平常心對待。老師要鼓勵學生們說英語,只有不斷地講英語才能知道英語語句中的難點、重點的地方,才能樹立起學生們聽英語的信心。最后,老師要教導學生聽英語時從段落分析句意,不要糾結段落中某個句子的意思或者某個單詞的意思。
2.夯實學生基礎。聽說讀寫作為相銜接的幾個部分,互相影響。老師需要將四大部分聯合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全面發展。英語讀與聽需要大量的練習,老師要經常聽學生們英語單詞的讀音,只有正確的發音才能在聽到這個詞的時候理解它的意思。其次,要對英語語段中會出現的重讀、連讀等情況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在聽聽力的時候懂得分析句中的重點。
3.教授英語聽力的技巧。英語語句中會有些重點詞,老師需要多講解這些詞出現的情況,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語從而判斷整句話的意思。分析段落大意方面而不是糾結某些個別單詞的詞義,從題目中查看到關鍵詞來聽聽力。英語聽力審題是重中之重,從題目中可查看到題中考試重點,根據這些信息重點聽聽力內容。
4.普及國家的文化習俗。國家發展程度不同、說話方式不同、學習環境及節日不同造就了表達方式的不同。針對英語聽力,老師可以利用大家感興趣的電影、歌曲,定期進行讓學生進行學習國家的文化習俗及行為習慣,知道國外人通常的說話方式的特點,協助學生進行分析英語語句中常出現的日期、時間、場所,了解國外的節日特點及語句發音。其次,鼓勵學生多閱讀國外的名著,聽國外的時事新聞知道國家當前的熱門話題,讓學生熟悉英語、喜歡英語。
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需要耐心的解答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問題,需要敏銳的觀察到學生學習英語出現的障礙,需要經常與學生面對面地用英語溝通,讓習慣成為自然。
參考文獻:
[1]邊曉霞.小議中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軟件:電子版,2014(3):200-200.
[2]羅瑞瑞,任建華.論新課改下初中英語聽力課堂中的問題與對策[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25(5):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