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紅
【摘 ? ?要】隨著科技與教學的聯系越發密切,教師逐漸形成了一套以計算機教學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既豐富了現代技術的人文內涵,又為傳統教學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更豐富了教學動靜結合,虛實交錯的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積極性和創造力。
【關鍵詞】高中生物 ?信息技術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113
傳統生物教學中,教師長期拘泥于模式化的教學形式和刻板的教法運用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受累于形式,難以獲得真正的學習快感和樂趣。因此,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特別是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提高,使教師在打造更加立體,更加趣味,更加高效的教學課堂方面有了新的武器,集聲、色、圖、影于一身的信息化課堂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基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認真總結了以下信息技術的教學化運用觀點。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的主要背景
(一)生物教學的思維急需突破
學生在數年的學習之后進入高中,經歷和體驗了不同教師的各種教學方案和教學手段。也正因為學生學習經歷的豐富,使得學生對一般教學方法的敏感性有所下降,難以在傳統的、反復使用的教學方法中提起學習的精神。因此,當學生進入高中后,隨著學科難度和復雜性的進一步提高,如果教師不尋求教學思維上的革新和突破,仍舊照搬十幾年前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將同一種教學手段反復利用,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的教學精神要緊跟時代發展,將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融合到傳統的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的高交互性、即時性和生動性特色來設計教學方案,實現在思維創新的同時為學生帶去充滿新鮮感的體驗和眼前一亮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在信息技術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新的學習動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礎構建和難點突破中。
(二)學生的競爭力急需增強
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的提高進一步增加了在校學生的學習壓力。特別是對高中生來說,他們即將面臨自己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在素養和能力要求上要做到更多更好才能占據有利的位置。因此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的生物教學,一方面以更加有效直接的手段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在生物學習上獲得更大的進步,使得學生有了充足的競爭資本,能夠在考試升學中占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信息化的教學形成了學生一定的計算機運用基礎,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加了學生的發展潛力。同時,還使得學生的學習靈活多樣起來,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簡言之,信息技術指導下的生物教學加速了短期和長期培養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形成了更加突出的競爭優勢。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的方法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學科化的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的情境能夠影響一整堂課的氛圍和走向,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能夠弱化生物學科的枯燥感,并且牢牢抓住學生眼球,將課堂打造為學生積極參與的活躍課堂。針對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教師要善于將網絡中多種多樣的視頻資源、趣味圖片等遷移到課堂中,將書本上的文字用更加形象趣味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物重難點的突破
就以高中生物教材中性狀分離和重組章節的教學為例,當母本是兩個雙基因雜合子時,總共會出現16中基因重組的情況,學生理解和記憶起來很難。而且在單憑教師板書講解和口頭講述的情況下,整個教學過程會十分抽象混亂,并且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和精力。而在信息技術的運用幫助下,教師可以首先制作flash動畫,將兩個雜合子基因分離和重組的過程用動態的視頻展示出來,形成學生更加直觀和形象的理解過程。其次,教師再設計表格,縱列為父本的四種配子,橫列為母本的四種配子,然后用圖像移動填補交叉點的方式表示配子結合的結果。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找到配子結合的規律,較好地實現配子重組這個難點的突破,又能夠逐漸積累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生物學習中來。
(三)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復雜的生物內容
高中生物的知識點分布較為零散,一個知識點在多個章節中都會出現。譬如DNA相關的知識會出現在遺傳學的內容里,也會出現在生物大分子的教學過程中,導致學生學習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想不起來,或者來不及進行知識調用的情況。而借助信息技術則可以較好的改善這一狀況,將學生學習過的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構建一張牢固的知識網。信息技術的可操作性很強,而且操作過程十分簡單,教師可以隨時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增刪和修改,快速形成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和知識表格。在每一個章節結束后,教師可以用電腦軟件來將知識點總結成為思維導圖,然后在給學生復習的過程中,邊講解邊調整或者刪改內容,使得導圖更加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借助這種方式,教師就能夠有效地將各個環節的知識整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
(四)借助信息技術打造立體的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縮小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的價值和效果是一般教學方法所難以企及的,尤其是它突出的遠程教學作用,高度交互的特點和強大的信息壓縮、分享和儲存作用,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所處空間與時間不同的時候也可以進行高效的交流。同時,由于不同學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短短一堂課的時間很難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到位,所以還需要教師構建有效的課外教學平臺和信息分享途徑來實現學生共同進步。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結束后將課件、視頻素材、電子板書成果保存下來,供學生拷貝或者隨時觀看復習。另一方面,教師要借助網絡交流平臺、郵箱等載體來構建對學生校外學習的監督和指導體系。例如利用暑假周末開設視頻網課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維持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這種突破時間和空間局限的信息技術運用方式,能夠打造全面立體的生物教學結構,為學生帶去更多的幫助和指導。
綜上所述,針對生物學科形象性強、內容多的特點,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中的多種載體,諸如PPT、視頻、錄音等進行充分挖掘,幫助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開展了一場冒險般的學習活動。當然,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體現還需要一定的策略保障。因此在面對信息技術難以避免的不良屬性時,教師還要尋找新的手段推動教法的優勢放大和缺陷補足,將信息技術真正用在實處。
參考文獻
[1]王金平,朱曉華.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7-67.
[2]趙坤.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6(27):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