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靜
摘 要:該文基于高校第三方評估視角,分析了精準扶貧中引入高校第三方評估的意義,結合實際案例對精準扶貧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問題;高校第三方評估;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004-0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這從每年的戶脫貧數和縣摘帽數可見一斑。但與此同時,扶貧工作也面臨著扶貧識別不精準、扶貧資金使用不當、扶貧效果不持久等問題。為此,精準扶貧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社會體系支持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第三方社會組織的參與度逐步提升,已成為了助力精準扶貧的“優化器”[1]。第三方評估作為新時期創新管理方式的重大措施,是客觀評判各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精準度、群眾滿意度的重要依據。以往的績效評估往往由政府來完成,政府自己做,自己評判,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都欠缺[2]。因此,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有利于彌補這種“自做自評”的缺陷,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提高扶貧效果和脫貧數據的公正性和公開性。為此,本文基于高校第三方視角,以具體實例分析地方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引入高校第三方評估的意義
高校第三方評估主要是指由專業評估組織及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協會等橫向部門開展的評估,也包括媒體評估、民眾評估等層面的評估,具有一定的中介性、專業性和獨立性,在政府、高校、社會之間建立新的契約關系,從而協調三者利益矛盾[3],因而也可以承擔起驗收扶貧與脫貧成效的角色。引入高校第三方評估到脫貧攻堅任務中的意義主要有幾點:
1.1 有利于摸清貧困底線,為政策方針的制訂提供依據 現行的第三方評估,評估者依靠制訂好的評驗程序和標準,深入每一個農戶家中,觀察其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面貌,詢問家庭經濟狀況,給予關心與慰問,傳播國家政策。這種直接與農戶接觸并進行交流的方式,有利于摸清被訪者的生活水平,以點成線,繼而成面,就為整個被訪地區規劃出一幅貧困分布圖,這為后續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提供了實時而可靠的數據。
1.2 有利于提高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第三方評估的加入,相當于為一、二方套上了牢籠,被納入大眾的視野監察范圍內,增加了政府機關工作的公開透明度,同時對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是否在為人民辦事、如何為人民辦事以及是否辦了實事,在第三方評估后的報告中將體現出來。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待,地方政府要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態度與精神,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在增強自身活力生命力的同時,經得起人民群眾的考驗。
1.3 有利于提升高校師生的社會參與感與使命感 通過讓高校師生參與第三方評估,深入社會貧困第一線,真實走進窮苦家庭,與窮困人口對話,對于絕大部分師生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一方面,有利于讓師生了解貧困人群的真實生活面貌,激發其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其參與未來美好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打下意識根基。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實踐”參與,有利于讓師生“跳出課堂”,認識我們社會的重大問題面,引發其從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意識,從而提升社會使命感。
1.4 有利于拉近與農戶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開展評估工作 當今農村社會人群的現狀依然是以老弱婦孺為主,對于他們來說,高校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群,是淳樸、聰明以及善良的化身,這些特質讓農戶對大學生有著天然的好感,在他們中間有著較高的認可度,這對評估工作的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2 以高校第三方視角分析地方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脫貧攻堅“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號角已傳遍大江南北,在農戶欣喜國家給予的好政策,享受政策帶來好福利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錯綜復雜的問題。以下將從筆者所參與的高校第三方評估實踐中所遇實例來進行分析和探討:
2.1 被扶貧主體缺乏知情權 筆者在參與高校第三方評估時發現,所訪地區總有反映其不知曉成為貧困戶的條件以及貧困戶選舉會議何時進行的情況。還有的直接實名舉報當地干部假公濟私,通過收受行賄來評定能夠獲得低保的人員。由此可以看出,本應響動中國農村大地的脫貧攻堅行動,個別地區卻沒有將農民置于基本的知情人地位,使得農戶作為這場行動中的主體缺乏知情權。
2.2 扶貧措施不到位 經第三方評估核查了解到,一些地區存在扶貧措施與貧困戶家庭致貧原因不符的狀況。以產業扶貧為例,拿養殖來說,村里就有依靠政府補貼來企圖暫時令年均純收入蒙混過關的嫌疑。比如,給因病致貧的年過80歲且行動多有不便的老人提供3~4只羊仔或上百只雞仔養殖。“不是我牽羊,而是羊牽我”是產業扶貧其中一位“受益人”發自肺腑的感慨。除了年齡較大而導致行動能力不足之外,對養殖技術理論與技能的缺乏,銷路的單一等,也是造成產業發展效益低下的原因。部分農戶僅是想獲得部門補貼,而不是將產業作為支持自己生活轉變的踏板石持續發展下去。這些不對口措施的實施,在給貧困戶帶來“不痛不癢”幫助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其負擔,同時也是對國家財政資金的不當使用。
2.3 農戶間懶惰攀比思想滋生 調查發現,部分農戶家有勞動力而不愿種田或者外出務工,僅想依靠社會保障兜底來維持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拿著領取的政策補貼用于賭博等不良嗜好。此外,還有貧困戶與貧困戶、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互相攀比,非貧困戶無非眼紅于貧困戶所享受的政策,而貧困戶之間則是比較各家政策補貼的多少,比如殘補錢數的多少。
2.4 瞞報實際收入的現象普遍存在 瞞報收入不僅存在于農戶自身一方,還有的部分基層干部為能使考核過關,鋌而走險向評估人員瞞報農戶收入的情況。比如,老人的贍養費,在既無轉賬記錄也無第三方見證人的情況下,贍養費是否能到達老人手中存在一定的疑問。有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某地一位已無行動能力的90多歲老人,目前其主要收入來自于小兒子每年3000元的贍養費,而加上當地給予的高齡補貼,年均純收入僅3800元左右,剛過安徽某地區3500元的貧困線。但在三方評估人員入戶查訪時,被老婦人親妹妹告知其兒子兒媳并不善待老人,那么這個占據老人幾乎全部收入的贍養費是否真實地到達了老婦人手中,則存在很大的疑問。
3 對策建議
3.1 選準第三方,加強對扶貧方的監察 就第三方評估中所發現的農戶缺乏知情權,扶貧措施不到位的現象,今后應該加強上層設計,建立并完善監察體系。除去第三方評估外,還應選取核查范圍外與一、二方無利益牽連的政府內部團隊人員進行定期動態核查,既要被監督,又要實時自省。另外,要提高第三方人員的考核標準。目前,許多地區利用當地高校師生作為第三方評估人員參與扶貧成效驗收工作,為保證第三方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應增加委托方評價評估結果環節,確保評估結果經得起檢驗[4]。同時,通過加強監察“凈化”扶貧環境,提醒農戶勇于使用自身正當合法權利,參與切身利益的集體活動,從而提高其活動的參與度。
3.2 將長期穩定脫貧納入到扶貧方績效考核內容 鑒于扶貧措施與農戶致貧原因不對口,扶貧所撥資金與促進農戶長期穩定增收不成正比的情況,建議相關部分將扶貧措施的長久穩定效益納入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的考核范圍。為此,就需要為地方制訂一個能夠預估未來較穩定收入的標準體系,來幫助預測和評估貧困戶脫貧的長久性。這關系到農戶脫貧后能否依靠自身獲得長期發展的能力,與后期是否會返貧息息相關。
3.3 加強思想文化教育 新時期文化傳播與教育也應有廣泛的形式和途徑。為了促使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高效高質完成,也為了更好地排除思想障礙進行實際扶貧行動,作為脫貧攻堅行動的主力軍——深入在農村一線的基層干部,要加強其自身修養,將政策普及落實到位。脫貧攻堅不應僅是一句口號,而應貫徹于每一戶人家的心里,因此,今后要加強政策宣傳,讓群眾全面知曉、了解精準扶貧政策,使群眾從過去動員型、被動地支持和參與,向主動支持和參與轉型。另外,為提高第三方工作的公信力,應在其人員開展入戶調查訪問前,進行必要的政策普及和思想教育,并采取多次考核的方式篩選出精干人員參與地方評估,這是作為第三方所應該做的,尤其是對來自高校的評估人員,這是一場步入社會的考驗。
3.4 動態管理,調整收入評價標準 針對瞞報收入和無法核實部分收入的情況,建議扶貧隊伍人員將了解地區人口收入作為一項動態工作,實行定期更新管理統計。鑒于部分家庭老人贍養費去向的無法核實情況,今后應根據情況的不同,適當控制贍養費在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對于有子女贍養的高齡且無行為能力的老人,可適當降低贍養費所占的比例,這有利于防止出現老無所依的狀況。而對于有生活行為能力的老人,可適當提高比例。總之,一切為了保障老人生活質量而定。動態調整收入評價標準,對于扶貧和使農戶長期穩定脫貧的精準度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EB/OL].[2016-07-22].http://www.sdfp.gov.cn/cxpg/llsk/201607/t20160722_1199.htm.
[2]蔡立輝.政府績效評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楊櫻.關于在高等院校開展第三方評估的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9.
[4]王 [ ].第三方評估貧困戶脫貧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基于云南省某貧困縣J社區的實證研究[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