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動、體驗、分享是讓初中心理課堂活躍起來的基本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活動為主,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思考、感悟,并獲得心理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活動;體驗;分享;初中心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4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6-0062-02
引 ? ?言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以及社會閱歷的擴展和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和問題[1]。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得到了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囿于專業師資力量的缺乏、學科教師兼職心理教學等窘境,初中心理課趨向知識化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本文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為例,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有效心理課堂做探索思考。
一、課例:活出生命的精彩
《活出生命的精彩》是一節初二的心理課,筆者設置了以下四個環節。
【環節一】熱身導入
筆者選擇了播放音樂視頻《我是楊光》,讓學生跟隨音樂做動作。學生可以輪流上臺做領導者,其他學生跟著做。活躍課堂氛圍之后,筆者讓學生思考:歌曲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旨在通過這首歌曲讓學生明白,面對“缺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態度創造了不同的人生價值,從而引出本課主題。
【環節二】正確認識自己的缺憾
首先,筆者讓學生進行一個“繪制生命的玻璃杯”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只玻璃杯,玻璃杯象征著生命的脆弱;然后讓學生在玻璃杯上填寫自己暫時還沒有處理好的“缺憾”。之后筆者回收卡片,讓學生觀看視頻《不放棄》,并讓學生討論:這是怎樣的人?他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面臨哪些困難?對于“缺憾”,主人公采取怎樣的態度對待?主人公多彩的生活給你什么啟發?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雖然四肢健全,但是也有“缺憾”在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請你們舉例說一說。
【環節三】生命加油站
這個環節是活動“生命玻璃杯”的延續,筆者將回收的卡片打亂下發,每位學生都拿到一張無名卡片,之后筆者讓學生根據卡片上的“缺憾”,用下面的句型答疑。例1:當我們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我能行!”例2:雖然我個子不高,但我身體健康。筆者先讓學生在紙上練習自我對話,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分享交流,最后全班分享交流。在分享交流過程中,筆者會給每位分享的學生一個即時反饋。
【環節四】拓展與延伸
在這個環節,筆者先讓學生聽幾位同學錄制的音頻故事《其實,生命就是一種堅強》,接著讓學生填寫本課的收獲,最后和全面同學分享。
二、讓初中心理課堂活起來的探索與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就沒有學校,就沒有真正的教師。[2]”心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特點和行為,選擇主題,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有收獲。
1.選題——源自學生
本節課的選題源于筆者發現某位學生手臂上有刀的劃痕。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筆者發現初二年級每個班都有1~2名學生存在這樣的現象,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筆者分析“自殘”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二是有的學生純粹是跟風、好玩,別人有我也要有;三是有的學生以此威脅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初二的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變化,存在種種發展的可能性,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初二階段的學生處在“心理斷乳期”。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個體面臨的發展性危機主要是“自我統一性”與“角色混亂”之間的矛盾。“自我同一性”是一個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包括“我是誰”“我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希望自己將來有何作為”等一連串的感受和問題。
因為年齡、能力、經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整合狀態,或多或少的自我整合危機對于一般學生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學生就難免會走向“角色混亂”的一端,從而失去對生活的自信心和價值感,迷失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前進的目標,經常感到“空虛”“迷茫”和“煩惱”,難以積極應對生活和成長中的各類問題。
2.導入——精心選擇
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師生間建立情感溝通的橋梁[3]。心理課堂上的有效導入,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期待,而且能創設一種輕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心理課堂導入的方式有溫故知導入、游戲導入、情景導入、視頻導入等方式。本節課筆者剛開始有兩種導入設想,第一是《剪刀石頭布》游戲導入,第二是音樂視頻導入,最后從時間、學情、環境等綜合因素考慮,筆者選擇音樂視頻導入。
預備鈴響后筆者播放了《我是楊光》的MV,當歡快的音樂響起時,楊光帶著溫暖的笑容被人攙扶慢慢步入舞臺,學生沒有被楊光的“缺憾”所影響,更多的是被楊光的笑容所感染,被激勵的歌詞所影響。這也為下面的心理體驗活動埋下積極的伏筆。所以在設計導入時教師要考慮:一是否與本課的主題相匹配;二是時間應控制在3~5分鐘;三是學情和環境因素是否考慮進去。
3.活動——體驗感悟
心理課應注重體驗性,只有真正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的心理課,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體驗,并獲得感悟,從而促進其心靈成長[4]。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注意到師生的互動體驗,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
例如,在繪制“生命的玻璃杯”的體驗活動時,筆者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放松身體,一邊說:“如果你現在可以擁有一個玻璃杯,請你想象一下你的玻璃杯,形狀是怎樣的?顏色呢?厚度如何?”筆者給學生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想象,然后提醒學生想好了就睜開眼睛,把自己想象的玻璃杯畫到準備好的紙上。學生陸續睜開眼睛,開始繪制自己的玻璃杯,在巡視過程中,有位學生拉了一下筆者的衣服,當筆者回過頭注視他的時候,他小聲告訴筆者:“老師,我感覺我的玻璃杯很薄,好像一碰就要碎了。”筆者擁著他的肩頭同樣小聲說:“假如現在我們在飯店吃飯,桌上有很多玻璃杯,吃完飯會碎掉幾個杯子呢?”他想了一下說:“應該不會碎吧。”筆者看著他的眼睛說:“對呀,使用玻璃杯時只要我們做到細心、謹慎,玻璃杯根本就不會碎,除非我們不注意或者吵鬧,否則玻璃杯再薄也不會自己碎掉的。”說完筆者摸了摸他的頭頂,他看著筆者慢慢點了一下頭,繼續他的體驗活動。
在練習自我對話時,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你看我拿到一只三角形的杯子,有三角形的杯子嗎?”筆者馬上回應:“有啊,這個杯子雖然是三角形的,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杯子外形不太一樣,但它就是某位同學的杯子呀。”這時一位男生站起來笑著說:“老師,這是我的杯子,剛才我一直在想我的杯子要和別人不一樣。”“真是獨一無二的杯子哦,大家給他來點掌聲,好嗎?”在筆者的帶動下,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些課堂的師生對話、引導、交流,完全建立在學生的充分參與和積極體驗之上,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體驗的時候,要緊緊圍繞活動內容,體驗的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圍繞活動目標展開。
4.分享——注重成長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5]”心理課堂上的分享,是學生智慧的流動與碰撞。在心理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是一個“點”,都有自己的思考。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是“線”,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交流,互相分享內在體驗,都能獲得成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而在課堂所有師生面前交流,這就是“面”的交流。學生分享的方式可以分為口頭分享和書面分享,分享的形式可以有同桌分享、小組分享、全班分享等。另外在學生分享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積極回應,更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如果學生分享一個比較輕松的話題,教師卻一臉嚴肅,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分享。
結 ? ?語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心理活動課更應該注重學生內在的喚醒。在課堂上,多一些活動,多一些體驗,多一些分享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真正融進課堂,樂在其中,這樣學生的心靈才會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姚本先,何元慶.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實施途徑解讀[J].基礎教育參考,2013(05):19-22.
楊勝麗.本真課堂最芬芳——浙江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參賽反思[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06):18-19.
雷鳴,陳華,汪小容.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積極心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6(07):8-10.
蔣傳發,陳巨華,曾喜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09):38-39.
湯福球,唐松林.論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養[J].教師教育研究,2003,15(06):52-55.
作者簡介:徐燕(1975.6—),女,江蘇太倉人,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