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吉林 彭秀萍
【關鍵詞】 德育;社火;資源;開發;知識目標;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25—01
在部編教材的實施下,傳統文化建設和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已是教育教學的主題,我們單靠校內的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課程目標的需要。所以,在教學中應該積極主動地開放課堂教學,走向社會,利用本地春節社火民俗文化資源和潛在的道德教育來豐富課堂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質的修養,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
一、利用社火民俗文化平臺,強化德育資源滲透,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社火是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中的重大娛樂活動之一,在內容上集戲劇情節、神話故事及傳奇人物,把音樂、舞蹈融于表演之中,每一場演出都含有較高的德育教化元素,讓廣大的群眾從“社火”的不同角度品味人生,反省自我。皋蘭縣每年的正月十三舉辦武術及廣場舞專場演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在觀賞中能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視覺盛宴中受到道德人文的洗禮。正月十五鬧元宵、張燈結彩猜謎語是皋蘭縣春節文化活動的最后一個“章節”。這些形式各異的春節民俗文化展演及活動,不但展示了皋蘭深厚的特色文化和歷史文化魅力,也讓群眾在參與活動中接受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文明素養,培養了文明鄉風,在男女老幼的心中筑起了“敬老愛幼、鄉鄰友邦”“和諧好家庭”的堡壘。皋蘭社火名俗文化的展演有力地推動了校園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學生道德品質的修養,有力地推進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活動的開展使得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讀書看報的多了,酗酒賭博的少了;晨練健身的多了,不文明行為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矛盾糾紛少了;文明行為、社會風尚逐步轉變,社會環境不斷凈化,皋蘭城鄉到處洋溢著干凈、整潔、文明、祥和的喜慶。
在校本課程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皋蘭的社火民俗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教學中利用社火民俗文化資源,必然會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教學得以順利進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師利用本地社火民俗文化資源,捕捉教學中需要提取的道德元素,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從小在太平鼓表演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和道德修養的真諦,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巧用社火民俗文化藝術,加深校本課程教研,實現知識目標
目前,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國家統一配發的部編教材,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一本教科書不可能完完全全適合每個地區的學生,而皋蘭社火民俗文化的資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加強學生道德品質的修養,在以此為校本課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本地社火民俗文化資源,不斷引導學生發現皋蘭社火民俗文化中道德資源和教育的著眼點所在,發現在每一項社火的表演中找到傳統文化的淵源,從而優化校本課程的實施運用,激發學生熱愛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
在教授校本課程《哲學生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時,我運用了皋蘭社火的表演場面,讓學生親自來感受皋蘭社火民俗文化的魅力。如,被譽為“天下第一鼓”的蘭州太平鼓,幾十名鼓手時而騰空而起,時而兩軍對壘,時而鷂子翻身,“咚咚鏘鏘”的鼓聲響徹云霄。手持繡球的舞獅者引領著幾頭獅子翻轉騰挪,旱船姑娘抬著沙船,和著音樂的節拍搖來晃去。太平鼓隊齊上陣,“青龍鬧春”躍騰飛。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什川的鐵芯子、石洞的“竹馬子”、三川口的腰鼓……精彩絕倫的表演讓學生享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視覺盛宴,真正體現了校本課程教學中開放課堂教學的理念,實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教學改革思路。通過學生親臨現場的感受和教師的講解有效地加深了對皋蘭社火民俗文化中道德修養的理解,實現了知識目標。
三、挖掘社火民俗文化資源,加強學生道德教育,樹立正確人生觀
杜威曾說過:“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眾所周知,傳統的社火民俗文化中德育的開發和利用都是以教師的說教為主,缺乏創新,大多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呈現,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洗禮在內容上具有相同性,缺少了獨特的東西,而皋蘭社火民俗文化的介入將大大地改變學校由封閉的教學轉向開放的社會教學對這一傳統模式,因為皋蘭社火民俗文化加強了德育的滲透,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德育更具有親和力和生命力,因為它源于實踐、源于真情感知,從而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扮演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深奧,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對皋蘭社火民俗文化的傳承精神和熱愛意識,而且構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園,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健康人格,從而達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德育無痕化的最高境界。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皋蘭社火民俗文化中德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41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