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力的本質是人體的一種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學生對知識具有記憶的基礎上。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且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終生受益。本文分別從興趣的激發、方法的引導、信心的增強來探討想象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以達到更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想象力 ?興趣 ?方法 ?信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32-02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是一種強大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非常有限,但是,想象力豐富了人們的頭腦,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想法。自古以來,不管是發明還是創造,最初都僅僅是源于一種想象,學生的學習同樣離不開想象。小學生學習語文,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活動。閱讀時展開想象,可深入課文意境,理解所學的內容,擴展知識領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時運用想象,可充實文章內容,描繪生動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倘若沒有豐富的想象,單憑刻板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提升學習能力更是無從談起。為此,我們應當憑借教材,聯系學生生活,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內外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興引趣,讓學生“想”有動力
興趣乃學習之本,教學法只要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或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就有了想象的動力。如,教 《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課始,師以故事導入: 十多年的冬天,幾千個日子,幾萬里的路程啊,老人每天必來。可是,有一天老人沒來,直到第三天的時候,老人才步履蹣跚地來了。喂海鷗的時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彎成了弓一樣的弧形。這三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覺得好點了,就趕來看他的海鷗了。可這一看竟成了訣別。這樣故事一引入,便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進行想象老人離開海鷗后,海鷗們會做出怎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呢?使學生能用一種好奇的心理去吸取知識。我想做老師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凡事都能萌生一種“我來好好想想”的心理,并能夠解除學生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展開大膽想象。久而久之,學生會培養成勤思好學的習慣,進而發揮無限的潛能。
二、加強指導,讓學生“想”有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身上帶著不同的潛能,因此,從他們進入學校起,教師就應該注重挖掘他們的潛能。想象力并不是專屬于某一個年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想象力在嬰幼兒時期便有所體現,例如,孩子們會用玩具電話和天上的太陽打電話。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盡量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指出“想”的正確途徑,誘發學生想象。
1.通過朗讀,提高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朗讀是一種十分常見,不可或缺的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一字一句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一個又一個的場景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從表面上看,朗讀只是文字的簡單朗誦,但實質上,這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最佳時機。教師應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正確的語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書中描述的場景展開大膽的想象,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用欣賞、贊美、自豪之情朗讀第二至四自然段,把學生帶入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之中。接著教師聲調提高,帶著痛惜、仇恨之情朗讀第五自然段,讓學生看到了英法聯軍的貪婪、瘋狂和野蠻……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強烈憤慨,增強了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可見,通過指導學生以正確的語速和情感朗讀課文,使學生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2.品味語言,豐富想象
事實上,在課文的教學中,不同知識點的難度有所不同,對于學生來說,有一些詞句只需要根據其字面意思進行理解即可,但也有一些詞句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它們往往寄托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理解詞句的深層要義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女媧補天》一課中的“女媧找石”部分,老師請同學們想象女媧這幾天幾夜忙碌的情景。有的說女媧找石的時候特別費勁,經常都會碰壁,有時候還會摔倒;有的說女媧為了找石頭把鞋子都磨破了,眼圈一定黑了,她已經累得直不起腰了……接著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女媧可能到過哪些地方去找純青石?學生回答女媧可能到山頂上、森林里、草叢里、懸崖邊等地方找過,最后才在清清的泉水中找到。
教師強調女媧找石的時間,鼓勵學生對女媧找石的場景展開深入的想象,讓原本枯燥單調的語言變成學生頭腦中的一個個畫面,使抽象的語言煥發情趣,從而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巧妙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
對于學生來說,書本上的文字抽象而枯燥,但色彩豐富的畫面能夠迅速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無可否認,畫面既是對知識的重現,同時也是對場景的重新構造。翻開小學語文課本,我們能夠看到各色各樣的圖片,這些畫面既是對書中文字的輔助描述,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想象力的一種工具。例如,在《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文中有一張清晰的插圖,圖中海鷗也像人一樣,它們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肅立不動,瞻仰著老人的遺像,行動那樣的一致,似乎有誰在無聲地指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這張插圖中的重點,引導學生思考海鷗的心理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使學生更深入文本,進一步體會到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4.續編故事,訓練想象
課本中的情景和生活中的場景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通過課本的場景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情景,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說《窮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寫道:“‘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課文至此嘎然而止,沒有了下文,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總是懷有極大好奇心,想追究后來孩子的生活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桑娜與漁夫又會面臨怎樣的挫折,他們如何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克服難關?有哪幾種可能?有的說桑娜會放棄對孩子的繼續教育,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西蒙孩子的身上;也有的學生說桑娜和漁夫的生活會越來越困難,最終不堪重負相繼病死;也有的說漁夫和桑娜的生活困境將會因為漁夫的一次意外收獲而發生了變化,從今以后,他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學生們一個又一個的假設,都是想象力創造的結果。文章的最后沒有結尾,但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它寫上一個結尾,這也是豐富學生想象力的一個好方法。
三、增強信心,讓學生“想”有所獲
自信心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可從羅森塔爾的實驗中看出來。自信心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是天生的本領,而是一種需要后天的激發,培養或者鍛煉,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班上有一個女生低聲說道:“如果玻璃能吸甲醛,那該多好啊!”這時教師抓住契機,贊許地看著她,然后對著全班說:“這位同學有創新精神。老師喜歡!”然后對著小女孩說:“你能說說你這么想的理由嗎?”小女孩受到鼓勵,大方地說:“因為我家蓋了新房子,現剛裝修好了。我和弟弟都很開心。可是爸爸說有甲醛,危害健康。”于是教師“順水推舟”,對同學說:“同學們,你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設計出一種更加新穎,更加特別的玻璃嗎?”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我家住在工業集中區旁,廢氣太多,我要設計吸廢氣的玻璃。”有的說:“每到過年,媽媽洗窗戶玻璃很辛苦,我想設計一種能自動清洗的玻璃。”有的說:“我要設計一種隨著季節、隨著天氣陰晴變化而自動改變顏色的玻璃。”……同學們的想象十分獨特、新穎,設計一個比一個強。因此,課堂之中每一個孩子輕松、愉悅地獲得了知識,也體驗到了收獲的興奮。
總之,“教無定法,但有良法”,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精心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實現自己會想、會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三版
[2]愛因斯坦.《論科學》《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3]張文質.《贏在課堂》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5]蔣大營.《守望綠色作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6]朱學思.《小學語文多思教學深探》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柯玉瑜(1978.02-),女,漢族,福建廈門人,本科,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