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俊
【關鍵詞】 心理學知識;班級管理;技能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 0034—01
初中學習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豐富的情感、健全的情緒、健康的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班主任在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有效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推動班主任工作的開展,促進班級管理的良性循環發展。
一、抓住學生的心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印象心理學認為第一印象效應是指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而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所以,初中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級之初,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如第一次班級見面、第一次上課、第一次班會等教學活動的準備;也要注意班主任個人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努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二、運用團體輔導技能,提高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學目的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心理困擾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很突出且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包含了初中生的學業發展、異常行為、情緒障礙、人際關系、競爭問題,所以,初中生對團體心理輔導的需要日漸增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繁瑣,但是學習運用心理團體輔導的思維,利用小游戲寓教于樂,有一定的效果。當看到學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時候,可以利用課間十分鐘的間隙,組織學生做“大風吹,小風吹”“老師說”“烏鴉與烏龜”“左手跑,右手抓”等心理活動游戲提高學生的興奮點,為后面的課程熱場。但是做這些心理團體輔導的游戲一定要提前準備,形式多樣。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同時也要控制時間,達到效果迅速停止,期間還要有控制場面的能力。
三、利用班會、團隊會開展團體輔導活動,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目的
組織學生做“鉆呼啦圈”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剛開始可能不易成功,但是隨著配合默契度提升,增加練習次數,若成功一次,學生會興奮不已,這讓學生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力;組織學生進行“畫一棵樹”等檢測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初步估測和分類,便于對癥下藥和分類管理;組織學生開展“好文誦讀”、文學知識競賽等活動,既能陶冶學生情操,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欣賞能力,還能在班級中形成一種“學習光榮,知識光榮”的班集體氛圍;在活動中讓學生組成小團隊或者互助小組,在交往、交流中完成活動和任務,能消除隔閡,互相熟悉,提高效率,體現互幫互助作用;在日常班級管理中采取AB組班委輪流值周,每周相互總結,嚴肅認真地互挑毛病,批評與自我批評,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這樣可以發現班集體存在的問題,也能鍛煉培養班干部,也可以提升班集體的凝聚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事事有人干”的班級工作局面。
四、抓住活動契機,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首先,注重學生考試前的心理干預,教給學生緩解考試情緒緊張的方法,如“深呼吸調整法”“自我暗示法”“理智力控制法”“合理宣泄法”等,可以有效緩解緊張情緒;在考試總結中給孩子們講龜兔賽跑的故事和木桶原理分析,讓學生明白一次考試不能決定終身,一定要不放棄,不拋棄,共同進步。其次,在各種比賽、活動、團體競賽后的總結,若成績好,既要毫不吝嗇地表揚、贊美,還要適當地指出不足。若成績不好,更要表揚和贊美,指出做得好的方面,對做得好的人大力表揚,提出期望,鼓舞士氣,消除矛盾。
五、在班級管理中要明確奮斗目標,抓住中心工作不放松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要抓住特殊關鍵點,避免量變引起質變。尤其是班級中的特殊學生。如,單親組合家庭的孩子、離異家庭的逆反學生、有明顯行為偏 常的學生、不良班級小團體等。這些學生大多共同的特征是敏感逆反、情緒控制能力不足、思想反復性大,甚至有違法亂紀的行為;對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老師能真誠地以心換心,堅持不懈,再盡力運用一些心理學技能配合使用,這些學生就會轉變過來,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