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芳
【關鍵詞】 初中語文;自讀;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65—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自讀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比例不斷增加。部編教材特別重視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的學習為主,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更好地貫徹了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倡議。新課改要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自讀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實驗基地。但現在的課堂,學生仍然被教著、學習著,課堂仍然以教師的講為主。本文將著眼于自讀課文的閱讀策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正確定位,保證時間
有很多教師認為“自讀課”是學生自己閱讀,何必勞神費力;還有的教師將自讀課簡化成讀一遍解決字詞就完事。這就出現了一種“新教材,舊教法——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將自讀課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也失去了自讀課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使自讀課教學達到編者的意圖呢?首先,必須要讓自讀課姓“自”。“只有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調動自己的經驗激起全部參與意識、獨立意識的時候,這種學習才會有效。”自讀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知識的重要實踐園地,如果學生在講讀課教學中掌握了分析、理解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那么在自讀實踐中就應遷移應用,這種學習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在自讀課上自主學習的訓練,不能包辦代替。其次,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最好讓學生默讀,讓學生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閱讀感知和汲取的閱讀力量。教師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最大限度放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閱讀。
二、明確目標,讀思結合
自讀課絕對不是學生自由閱讀,自讀課要求教師必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知道這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但這一過程需要嚴謹的教學流程,掌控正確的教學環節,從而保證教學任務完成。放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做,不是任學生沒有規矩地做,這樣才能保證自讀課的質量。很多學生讀書只“讀”不“思”,課堂上往往是教師的思維和好學生的思維代替了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自讀課文中要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訓練學生以自學提示和學習重點為指導,以課后練習為思讀線索,在邊思邊讀中,逐漸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讀過、悟過之后,思維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所產生的靈感較多,想法也會很多,教師適時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讓學生能夠盡情完成自己的任務。實踐證明,只有根據自讀課文課型的特點來授以科學的自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自學規律,積累自學經驗,打好自學基礎,才能達到自讀課文教學的理想效果。
三、突出重點,適度延伸
自讀課不能粗淺地閱讀文本,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語段或句子進行剖析,使自讀課既有深度,又能抓住重點。如《土地的誓言》是一篇自讀課文,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但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學生難于理解作者的激情與執著。為此,筆者把精講寫作背景作為本課的重點,并依據清晰的脈絡指導學生抓住文章中隱含作者激情的幾句話反復吟讀,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快學生就了然于胸,完成了本課的自讀作業。
雖然是自讀課,但拓展延伸也不能少。將課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大部分是聯系作者自身經歷及現實生活實際談看法,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事、面對生活,體現教師育人這一職責。這樣既抓住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但無論是知識上的延伸還是思想上的延伸,都必須適度,不能舍本逐末,失去自讀課的意義。
“教無定式,學無定法。”以上自讀課的閱讀策略,在實際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只要教師堅持不懈,就會總結出若干適合自己或學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規律,對提高教學質量肯定大有裨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