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龍
【關鍵詞】 國學經典誦讀;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06—01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是前人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誦讀經典,傳承文明”活動作為班級德育工作的內容,旨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班級濃郁的閱讀氛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學生的心靈中產生“春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國學經典誦讀的意義
1. 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 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優秀的道德品質,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學生成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養其高尚的品質,而誦讀經典則是培養其高尚品質的一條最好的捷徑。為此,我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誦讀,并按其中的道理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當學生們坐姿、站姿不正確時,我就讓他們背誦“步從容、立端正....”;當學生們過分講究吃穿時,我會讓他們時時以“以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提醒自己。經過兩年的誦讀實踐,學生們養成了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
2. 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增加識字量。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起蒙》等經典,可以快速增加識字量。比如,我班的學生一年級下學期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已認識近兩千個漢字,在我班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輕松認識一萬個漢字,如果和課本相比,相當于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這就為學生閱讀其他書籍掃清了許多字詞障礙。
3.誦讀國學經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能有效地開發,不但現在記憶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從這個層面上講,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的潛能。同時,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學生的一生打點文化底色。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里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4.誦讀國學經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對學生們的影響越來越大, 不少學生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而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前,我們在教授一首古詩時,通過讀、想、畫等許多方法,都難以讓學生學懂,現在一接觸到古詩詞,學生們只需在反復誦讀、吟誦的過程中就能大體把握詩的大意,還能輕松地找出韻腳字、劃出詩詞的格律等,有時還能模仿著寫一些小詩。
二、國學經典誦讀的策略
1.培養學生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愛上經典,首先要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可以告訴學生們經典文學的價值、國學經典與現代文相比的優勢等等。
2.選擇合適的內容。我們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知識水平進行選擇。低年級段的學生可以先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千家詩》這些蒙學書;中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背誦《大學》《中庸》《論語》《老子》和大量的古詩詞;高年級的學生除了繼續背誦大量古詩詞外,還可選擇背誦《孟子》《古文觀止》《史記》中的精篇名段。此外,還可以涉及一些優秀的散文、外國經典讀本、童話寓言及國學精粹等名著。
3.小學生誦讀的原則。不求甚解,須知大意。小學生誦讀經典應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做粗略地講解或提示,讓學生在粗知其大意內容的基礎上再熟讀成誦。讓學生把目視、口誦、耳聽、心想四者結合起來,再通過瑯瑯上口的反復吟誦,有效提高誦讀的效果。
4.合理安排時間。首先,要得到時間的保證。每天早課前用二十分鐘讀經典,其中拿五分鐘復習前一天的內容,然后用十五分鐘讀新內容,為了及時鞏固,每節課前還可用一兩分鐘溫習一遍,照這樣下去,一篇課文一天內至少可以讀二三十遍,學生們基本能背誦了,即使不能背下來的,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復習五分鐘,學生也就牢牢記住了。
5.以誦讀經典為切入點,大力開發學校校本課程。各年級把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與校本、地方課、綜合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特點,搜集整理本年級的誦讀內容,打印成冊,制成簡易實用的校本教材。音樂教師可尋找或自編教學內容,將詩文誦讀與音樂融為一體,指導學生編排一些相關的文藝節目。美術學科則可以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藝術熏陶,把著名的書畫作品引入我校,指導學生給經典詩文配畫,使學生充分感受我國文化藝術的魅力。
(本文系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浸潤國學文化精髓 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WW [2018]GH197)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