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你愛學生嗎?”“你會愛學生嗎?”“學生感受到你的愛了嗎?”武漢名班主任桂賢娣老師的“三問”直逼內心,讓我們深思。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做教師的前提。但是,光有愛還不夠,因為不講方法和智慧的愛,是淺層次低效的,“會愛”是做教師的關鍵;不從學生立場和視角出發,單向輸出的愛,是徒勞無益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愛,“學生感受到的愛”,才是成就好教師的必備素養。
前幾年,一項調查顯示,90%的教師都說自己愛學生,但90%的學生卻認為教師不愛他們。兩個90%反差,何等之大!
師生是“魚水”關系,而非“貓鼠”之仇。事實上,我們不否認個別老師不是真心愛學生,甚至不尊重學生,然而多數老師都恪盡職守,是愛學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學生好的。但為什么我們的嘔心瀝血,學生卻感受不到,不領情,反而常常把這一切看成是老師“為難”甚至“刁難”自己呢?
就像魏書生老師所說的那樣:光強調教師要愛學生是不全面的,還應具體研究怎樣去愛。想愛還要會愛。如果不會愛,原來想愛,后來也會變得不愛。教師的愛,正如一臺信號發射器發射的信號,如果沒有接收設備,再精彩的信號,又有什么用呢?師生的愛是互利的,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感受到關愛,同時也學會付出關愛。
更主要的是教師應深入領會師愛的本質,具備師愛的能力,掌握溝通的技巧。
首先,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愛學生,就要平等對話,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你的溫暖,就要課間和他們玩在一起;愛學生,就要允許他們犯錯,給他的改正的機會;愛學生,就要蹲下身子,為他們服務,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愛學生,就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素質;愛學生,就要付出真誠與耐心,永遠對他們滿懷希望……多了解學生。每接受一個新班,以最短的時間對每位學生詳細了解,如學生的家庭結構、生活環境、學習狀況、性格特點、特長愛好等,便于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通常是在一周內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姓名,談一遍心,對特殊學生進行一次家訪。當一名普通學生知道老師很關注自己,他會覺得老師在意他,關心他。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學生問好時,我總會親切地向他點頭微笑,噓寒問暖,讓他感到老師的關心。個別學生膽小,不敢招呼老師,我就主動和他打招呼。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慈祥的笑容,卻可以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發現異常,及時跟進。如課堂上發現學生表情異常,我總是滿懷愛憐地走過去,問他哪兒不舒服,是不是肚子疼、頭痛?要不要上廁所、喝點水或聯系家長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如慈母般的關懷。
其次,給學生更多的獲得感。任何人的心理都渴望成功,渴望表現自己,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這種需要與渴求更加強烈,更加迫切。研究學生的需要與渴求以及如何呵護和滿足,是教師專業成長十分重要的標志。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思想、學習上的點滴進步,適時地給以表揚。讓學生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悅。用愛心、細心、耐心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各種機會表達、流露對每一個學生的信任和期待,用愛去激勵和發掘學生的潛能。我善于捕捉學生思想、學習上的點滴進步,適時地給以表揚。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肯定的眼神或一個簡單的動作,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愛只有發自心底,而且要在合適時候以合適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那才是能量無窮,否則,你的一廂情愿的所謂的“愛”必將遭受挫折,因為學生不理解你在愛他,他便不領情,不買賬。我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老師怎樣對我?”或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我的孩子真的是無藥可救嗎?我能放棄他嗎?他有哪些優點,老師怎樣做才有利于他健康成長?……”這樣想以后,我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方面沒做好……問題想明白了,心情就會豁然開朗,就不會出現過激行為了,并且會積極地、樂觀地看待問題學生。學生能否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愛?他們愛不愛老師、愛不愛學校,實際是學校教育成敗的試金石。關愛學生是師生情感融洽的前提。只有真心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如果學生都不喜歡老師,不愿意“親其師”,怎么能“信其道”,怎么能達到教育效果?
誠然,為人師,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懂愛,會愛,最終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