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青
【摘要】在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既是保證小學生健康成長,提升教學質量的內在要求,更是我國正在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面對這一教學內容,小學教師該如何開展,采用哪些具體的方法才能恰當滲透心理教育而又不適得其反呢,結合本人多年教學經驗,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生 ?課堂教學 ?心理教育 ?多樣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196-02
近年來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學生由于課堂沒有認真聽講,被老師批評了幾句,結果卻發生了跳樓事件”還有諸如某某學生犯了錯誤,在家被父母責怪了幾句,結果導致學生負氣離家出走等等。說到這里我們不僅要產生疑問,在我國教育改革正在大力進行的今天,為什么這樣的事情卻還是屢禁不止呢,問題的根源又在哪里。其實問題的根源乃是學生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學生一方面由于所處家庭環境的優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導致產生復雜多變的心理問題,如變得脆弱,任性,自私自利,專橫跋扈等。 鑒于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加強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而教師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的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含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塑造學生優秀的品格,只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保證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真正把我國的小學教育做到實處。
一、和諧師生關系,打好心理教育滲透基礎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同時也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基礎所在。試想教師日常都以威嚴,不茍言笑的威嚴形象出現在課堂中,小學生一看到教師,從心理層面就會感到十分緊張,唯恐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教師的嚴厲斥責,此種教學環境下的師生關系既是緊張的,又是對立的,此時學生會因為對教師的排斥心理而出現對其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的抗拒,至于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必將大打折扣,不盡人意。反之師生關系和諧,融洽,那教師在課堂所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學生都會樂于聽講,并積極配合教師的一切指令,直至整節課堂圓滿結束,此種教學狀態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必將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首要工作便是通過多種途徑和諧師生關系,增強師生情感,拉近師生距離,從而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尊重學生主體,增強師生課堂互動
在小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意味著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效作用,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充分尊重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下,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中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最大程度的保證學生思維緊跟教師思路,以便學生快速接受知識,而在學生與教師就某些知識內容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進行互動交流時,由于受到當今大環境的影響,有可能會產生認識上的誤區,這時教師不應該就學生的評論進行斥責,嘲諷,打擊等,而是要適當的鼓勵學生這種敢于想象,思想擴散式的精神,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只要將學生的想法進行篩選整理,總結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即可。學生也會在積極發言,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心理的不足,并逐漸改正,這樣課堂中滲透心理教育的目標也將水到渠成。
三、及時發現并引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由于所處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加上心理還不成熟,學生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有的學生傲慢無禮,有的學生遇到困難就消極悲觀,有的學生考試不理想就自暴自棄等。針對這些問題,要采取合適的方式加以引導和解決。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和鼓勵;學生取得成績時,勉勵其再接再厲;學生心情低落時,給予引導,化解不良情緒。
四、通過教學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要教師運用得當,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再有課本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小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所起的滲透效果也將是不可估量的。如在講授雷鋒的故事這一內容時,可以將雷鋒的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熱愛勞動,積極學習的先進事跡講給學生,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雷鋒叔叔一樣做個樂于助人,熱愛勞動,積極向上的好學生,最大程度改善小學生自私自利,不思進取的不健康心理。其次還可以通過教材中優秀的科學家,古代的數學家等從小刻苦學習,不畏困難,勵志前行,勇攀高峰的奮斗精神激勵學生,讓小學生意識到自己也能像那些名人一樣為了自身的理想努力奮斗,進而影響學生存在的懦弱,懶惰等不健康心理,達到重塑學習自信心的目標。
總之,導致小學生心里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小學教師應結合其形成的根源,對癥下藥,并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心理教育的策略,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氣氛熱烈的教學氛圍,加強心理教育滲透的力度,最終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杭慶霞.語文課堂教學應滲透心理教育[J].語文天地,2017(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