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 ?要: 漢語熱成為一股潮流席卷世界各地,各地大學競相開設漢語課。在漢語初級階段,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課堂教學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也影響學習者能否更好地繼續學習漢語,所以漢語初級階段的教學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習得、認知等角度,同時結合作者多年的海外教學經驗分析漢語學習的初期階段應該開設綜合課、聽說課、閱讀課、漢字課、文化課。試圖給相關教學機構或單位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 認知 ? ?習得 ? ?課程設置 ? ?教學建議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加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伴隨而來的是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加,漢語熱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漢語的重要性。很多國家高校陸續開設漢語課,目的是為該國培養高素質的漢語人才,以滿足本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對漢語翻譯人才的需求。現行漢語初級階段的課程設置存在一些問題,校方隨意主觀地安排課程,教師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得更多的知識,不顧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無形中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我們把初級階段定義為HSK1-3級水平,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該階段的漢語課程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學習者的漢語基礎是否牢固,直接影響學習者以后的學習興趣和漢語水平。
徐彩華在《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認知是人類個體對信息進行編碼、登記、變換、加工的過程,語言的認知是指對語言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1)(9)。因此,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就是認知的過程同時是習得的過程。學習者學習語言是個怎樣的認知過程?學習主體又是怎樣對語言這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習得語言的規律又是如何?這些都是語言認知研究中關心的問題。了解這些問題可以掌握漢語學習者的心理認知,這樣對設置合理的漢語教學課程進而提出漢語教學建議具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就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從認知幾個角度試著設置一個合理的課程安排并提出有效的教學建議,為漢語教學者課程安排和教學提供合理有效的參考。
一、綜合課為主干課程,加設聽說課、閱讀課
李泉(2010)認為“綜合課是一門對其他專項技能課程具有輻射和支撐作用的課程,主要表現為它承擔著系統地傳授漢語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知識,以及綜合訓練漢語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任務”。因此,綜合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漢語學習者每周開設的綜合課也是有限的,再加上綜合課知識點的復雜程度,所以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把一個單元的語言點在一次課上都講完并且練習到,不僅不可能而且違背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i+1”的學習理論和人的記憶規律。因此建議在開設綜合課為主干課程外,加設聽說課、閱讀課作為輔助。
此外,馮麗萍在《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教學論》一書中指出多種形式的刺激輸入有助于學習者對信息的編碼與記憶(2)(23)。因此聽讀雙通道同時輸入才可以達到最大習得效果,也就是說一個在綜合課學習到的語言點,再以聽和讀的形式輸入,要比單個的輸入會更好更快地習得這一語言點。筆者在實際學習英語中有同樣感受,學習一個語言點后,再次通過聽覺輸入或者其他途徑輸入比單個通過視覺輸入習得更快。因此,在開設綜合課的同時,最好加設聽說課和閱讀課。在聽覺和視覺上加深對該語言點的刺激。當然加設的聽說課、閱讀課的內容上要與綜合課有關聯,而不是像很多老師那樣在上這兩門課時只是選用一本與綜合課內容無關的教材“照本宣科”,如何協調這幾門課的內容,將在后文講述。
二、必須開設漢字課
漢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語再好如果不認識漢字,也難以閱讀,就會成為睜眼瞎。但是很多學校,簡單地認為只要習得在綜合課上的漢字和詞語就可以了,忽視漢字和詞語之間的聚合聯系,這一聯系如果單靠學生總結還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在組合和聚合上進行歸納,如果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就無法了解漢語字詞的內在結構規律和外在聚合規律。會導致學習者的正字法意識和詞素意識不牢固。不能正確理性地認識漢字和詞語,據此,我們認為設立漢字課是有必要的。對于漢字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歐美學生和日韓學生處在不同的文化圈內,所以應該針對學生和漢字的特點進行教學。現行漢字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和學習者的漢字正字法意識還有詞素意識的發展,都要求開設漢字課有針對性地對漢字進行教學,打下堅實的漢字基礎。我們從以下兩方面說明漢字課的重要性。
在漢字課的初期,學習者主要接觸的是漢字,而漢字又是一個復雜的方塊體,涉及筆畫、部件、部件組合方式及位置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漢字正字法意識的一部分。舒華(1997)指出漢字的正字法意識是學習者對漢字字形結構的認識。馮麗萍在《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論》中指出歐美學生正字法意識到形成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學習者正字法意識隨漢字量的增加而逐步形成和發展(2)(78)。所以正字法意識的培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級階段學習者的漢字心理表征極其不穩定,漢字偏誤較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習得所學內容。如馮麗萍在《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論》中指出這一階段的偏誤有部件該換、部件增減、部件變形和變位等。漢字課在初期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在已學漢字的基礎上逐漸使學習者的正字法意識和心理表征趨于漢語母語者。如果不設立漢語課,不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講解,學習者很難較快地對漢字有理性的認識。
隨著學習不斷深入,學習者漸漸開始學習大量詞語,漢語的構詞主要是詞根復合法,不同于英語的構詞法,因此如果不向學生指出漢語詞語內部的結構方式和同類詞語的聚合關系,很難讓學生對漢語詞有理性的認識,不利于以后學習。馮麗萍在《現代漢語詞匯認知研究》一書中指出外國學生的詞素意識表現在同形詞素的辨別、詞素家族的整合、漢語構詞法意識三個方面。外國學生較容易對詞素進行分辨和組合,但對詞素功能的認識還比較弱。基于此,漢字課的任務就是在不斷增強漢字心理表征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詞語的內部結構和詞語之間的關系,對學生進一步擴充詞匯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可以增強學生的詞素意識。
所以,從培養學生的漢字正字法意識和詞素意識來講,進行有針對性的、階段性的漢字教學是必要的,設置漢字課也是緊迫的。
三、文化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些學校只重視語言課教學,而忽視文化課教學。他們簡單地認為只要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就可以了,懂不懂中國文化不重要。筆者在菲律賓教學漢語期間,經常遇到學生不理解中國文化,甚至還有人誤把日本的、韓國的某些文化當作中國的文化的現象。菲律賓主流社會對中國了解甚少,在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經常產生問題。其實,文化教學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缺少文化教學,就會使學生缺乏對中國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熱情。不僅如此,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因此漢語反映了漢民族的思維模式,漢民族的思維模式有其獨特的地方,因此要真正學好漢語必須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學習中國文化。另外,漢語中很多文化詞和詞語背后的文化要求我們重視文化的作用。
不僅如此,由美國教育機構及多個外語教學協會共同制定的《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也強調文化的作用,指出要在文化適當的情境中整體使用語言。這一《標準》的核心主題就是所謂的五個C:Communication(溝通)、 Cultures(文化)、 Connections(貫連)、 Comparisons(比較)、 Communities( 社區)。他把文化作為教學、考試的參照指標,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學建議
在漢語學習的基礎階段有必要開設綜合課、聽說課、閱讀課、漢字課、文化課。綜合課的教學相關研究已經很多,這里不再贅述。我們主要講講漢字課、聽說課、閱讀課、文化課教學。
漢字課我們認為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這里我們傾向于“先語后文”的觀點,即學習者學會漢語拼音后,才開始認字,但是不寫,在認識一定數量的漢語后再進入學習漢字階段。也就是說漢字課的開設要晚于綜合課。在正式開設漢語課的時候,學習者已經對漢字有了知覺,有利于學習者習得。因為,韓玉昌(2003)認為視覺刺激的知覺方式與刺激材料的性質有關系。漢字是方塊文字,信息量大,容易形成知覺整體,與學習者的母語性質極大不同。所以一定的知覺積累有利于今后漢字具體教學。進入這一階段后,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和相關研究結果了解學習者的偏誤,進行針對性教學。第二個階段,隨著詞語數量不斷增加,為了學習者更好地了解掌握詞語的內部結構規律,有必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詞素意識。我們可以把學生在綜合課上學到的或者在其他課上學到的所有字詞進行分類總結。幫助學生通過合理的聯系和適當區分相關詞匯,建立漢語詞匯系統的概念,讓學生在心理詞典中形成合理有效的漢語詞匯表征系統。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主動而有效地學習漢語詞匯。當然,第二階段同時包含第一階段的任務。
關于聽說課和閱讀課,很多教師選擇專門教材進行教學,所教內容不與綜合課內容配套,這樣會增加學習者的記憶負擔,違背“i+1”理論。我們建議以綜合課上學習到的內容為基礎,根據學生水平編纂適合學生的聽說教材和閱讀教材,同時根據所編材料適當添加相應的新詞語進行教學。比如筆者在菲律賓教學期間,教授聽說和閱讀課時,都是按照每次綜合課上出現的語法點和字詞加入適當的新字詞,以此為材料編寫一篇短文作為聽說和閱讀材料。符合認知心理學上的記憶理論,即最有效的記憶就是再現和回憶。通過這樣教學,既可以使學習過的詞語得到再現和回憶,鞏固已學內容,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詞,符合“i+1”理論。這樣這三門課內容相輔相成,同樣的知識不斷從不同途徑輸入,加快語言點的習得速度。
關于文化課,我們認為漢語初級階段的文化課比較重要,它可以增加學生對中國的了解和學習漢語的興趣。即便很重要,但是由于教學者不重視、本土教師本身不了解中國文化等等原因,造成很多學習者對中國了解甚少,在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過程產生種種誤會。文化教學不是簡單的包餃子、寫毛筆字,還包括經濟、地理、建筑等多方面知識,要想把文化課上好必須對中國各個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胡文仲(1999)把與第二語言習得相關文化分為3層:第一層是思想意識觀念方面的文化;第二層是制度、風格方面的文化;第三層是文化實物。我們可以據此將文化教學分成三個部分。當然這三種文化要根據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合理安排教授內容。比如在學習初期,教師主要展示中國的文化實物,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進而對中國產生興趣,當然也可以適當講解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制度等,在此之后,主要講解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制度,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其實文化課不僅增加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還對語言課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我們認為在漢語學習初級階段以下幾門課是不可缺少的:綜合課、聽說課、閱讀課、漢字課、文化課。綜合課是總綱,聽說課、閱讀課、漢字課、文化課在一定程度上是綜合課必不可少的補充。聽說課、閱讀課從不同通道輸入,加快了學習者的習得;漢字課根據學習者的習得規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培養學習者的正字法意識,第二個階段是培養學習者的詞素意識;文化課根據文化三層不同的含義,即第一層是思想意識觀念方面的文化;第二層是制度、風格方面的文化;第三層是文化實物,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習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總之,在漢語教學初級階段這幾門課不可缺少,必須全面培養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彩華.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馮麗萍.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李泉.漢語綜合課的性質與特點探討[J].海外華文教學,2010(3):7-14.
[4]舒華.漢語兒童詞匯和閱讀獲得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5]韓玉昌、楊文兵.圖畫與中英文詞識別加工的眼動研究[J].心理科學,2003(3):403-406.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