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嵩
摘 ? ?要: 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傳導體,對于該項工作的實際效果有著巨大影響。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求,辨析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維度,建構與整合大學精神的文化內涵、物質載體、制度體系和活動形式,是高職院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大學精神 ? ?思想政治教育 ? ?高職院校 ? ?實現路徑
大學精神是高校群體的價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的集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是黨開展工作的重要方法,是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路徑。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屬于高校文化生態體系,在推動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具有一致性。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上存在多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沖擊著高校大學生群體,給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一定的影響,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基于此,從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入手,探討高職院校大學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不但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而且是對高職院校大學精神的傳承、弘揚和延續。從這一角度看,兩者融合勢在必行。
一、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互融互通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反映一所大學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追求。大學精神具有引導教育功能,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形成。高職院校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即培養和造就人才。大學精神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缺乏大學精神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脫離高職院校實際校情,猶如“無根浮萍”,而大學精神脫離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失去正確的方向,兩者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相互交融。
1.大學精神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
盡管高職院校大學精神在展現載體、育人形式和方法途徑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異,但兩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共同培育和造就人。大學精神著重從理想和信念角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達到完善和提升學生人格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目的一致性。
2.大學精神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價值取向的趨同性
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屬于高職院校文化生態體系,共同歸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中國大學是社會主義的大學,其大學精神作為歷史傳統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大學這一本質特征,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契合當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黨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步驟,因此這一教育形式必然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引領。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在價值取向上是相同的。
3.大學精神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涵拓展的融通性
大學精神從內涵上可以拓展為精神內涵、制度內涵、行為內涵和環境內涵等四個方面,這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價值引領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據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是大學精神構建所依托的。從這一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精神的凝練提供了方向引領。兩者的本質關系可以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學精神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價值環境下保持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立場和正確方向,大學精神又從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營養,豐富和拓展理論內涵。
二、大學精神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代大學生育人過程中,大學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分離的狀態,兩者互相支撐、互為補充的作用未得到有效體現,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影響,大學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1.大學精神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缺位
大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未能實現有效結合的關鍵一環在于缺乏合適的融合途徑。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對大學精神缺乏重視,大學精神教育理念的缺失割裂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導致其作用無法發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精神在展現載體方面存在泛化的問題,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導致兩者融合途徑難以對接,使得大學精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得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缺失這一積極有效的途徑。
2.大學精神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脫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具有顯著實踐性特征的活動,其對學生實現思想引領是一項從思想到實踐、從認識到提高的過程。基于這一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遵循這一思想教育的規律,即從理論教育入手,進而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形成認識再提高的過程。然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過于注重技能的提高,忽視德育方面的培養,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引導,大學精神本應在這一過程中彌補不足,然而由于兩者之間缺乏融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利用大學精神這一有效途徑創新教育形式、增強教育效果,這一缺失使得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時難以形成價值觀的引導,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形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
3.大學精神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單一
教育方法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當前階段,部分高職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同質化的問題,缺乏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實際特點,未與學校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內涵相關聯結,大學精神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被完全忽視。然后,隨著新一批學生入校,特別是“00后”大學生進入高職院校,他們往往有著更敏銳的思想、更前衛的觀點和鮮明的個性,而針對這一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未進行創新變革,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足,成效不盡如人意。
三、大學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
1.用大學精神的隱形力量渲染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氛圍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大學精神“通過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意識層面實現其最終的目的”。大學精神是各高校在其較長時間的辦學歷程中形成的,區別于其他院校的,反映其價值理念、辦學方向的精神載體。大學精神具有著較強的隱形力量,一訓三風、校歌等載體源于師生的共同理想,因而具有天然的教育意義,切實發揮大學精神的隱形力量,對學生展開思想價值方面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活躍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其次,深入挖掘以校訓為代表的大學精神的內涵,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以往大學精神以時代活力,將校訓的引導和激勵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化”助力。
2.以大學精神的育人載體創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環境
環境是一種重要的育人力量。學校教育目的達到與否或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教育環境。這種環境載體又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物質環境包含風格統一、蘊意深厚的校園整體環境,不同功能的樓宇命名;文化環境包含展現學校學風、校風的“一訓三風”,具有人文關懷的管理制度環境,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學生活動等。從這一邏輯出發,一方面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與大學精神契合,要有整體的目標、方法,注重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另一方面,學生活動良性地開展,確實能夠很好地促進校園文化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利載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如果缺失方向的指引,將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阻礙,將學生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最巧妙地結合起來的方式就是多開展以大學精神為主題的學生活動;其次要特別加強校風、教風、學風、管理作風的建設,這些集中體現了一所高校教師、學生及員工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以自身的感染力和約束力在無形中制約每一位大學人。
3.以大學精神的人文關懷創造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條件
“大學精神是一種人性的制度文化”。大學教育的對象-學生是一個富有情感的群體,因而在制定大學制度時必須堅持剛性約束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方法。這種人文關懷并不是以破壞或違反制度體系為目的,而是對制度本身的一種完善和提升,使制度本身具有更高的認同度,更加富有韌性。同時,制度不是為了約束學生,學生才是制度建設的受益者,從這一角度看,制度指定的過程必須貫穿服務和滿足學生為基本要求,尊重學生的基本訴求,通過制度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校的行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開發其創造力,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大學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則為大學精神建設提供價值引領。在高職院校育人過程中,只有正確理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精神發展的固有特性,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寧寧,李倩.“紅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踐路徑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06):102-103,131.
[2]李洪斌,鄒德巧.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精神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析-以哈工大精神為例[J].高教論壇,2018(09):8-10,19.
[3]通樂嘎,趙斌,吳靈敏.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實現路徑探索[J].法制與社會,2018(07):194-195.
[4]郭勤藝.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6.
支撐課題:陜西省重點教改項目《大學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精神的凝練與實踐》(項目編號:17GZ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