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磊 朱帥玲 黃子健
摘 ? ?要: 大學生是志愿服務的中堅力量,本文分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普遍存在的問題,探索融入大學生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活動,從而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持久化,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在解決社會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培養融入創新、奉獻的專業志愿服務人才。
關鍵詞: 大學生 ? ?志愿服務 ? ?服務模式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體現了青年群眾的責任擔當,凸顯了公共精神、樂于助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彰顯了社會文明進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是推動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更能達到“理論為實踐引路,實踐為理論鋪路”的效果。但是,在實際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服務廣泛存在服務水平低、專業化程度低、服務內容不夠深入等問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背景,如何探索融入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特長優勢,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是一大問題。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志愿服務是社會需求出發,以自愿無償的形式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治理的一種公益性行為。在我國現階段,志愿服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志愿者骨干、培育志愿者組織努力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是國家進步、富強、文明的標志。大學生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所學知識自覺應用到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集中滿足社會的一些實際需求,在服務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增長見識。以社會需求為目標,立足專業發展,開展精準化志愿服務、打造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社會服務與社會服務供給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志愿服務由于其志愿服務群體大、服務范圍廣、服務效果顯著等特征日益受到社會的認同,全國各高校及政府部門愿意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志愿服務團體基數大,但是角色定位不明確、缺乏持續性。
目前,高校大學生高校志愿服務團體及志愿者數量逐年增加,開展的志愿服務形式涉及支教、支農、支醫、扶貧及社會民生調查等多種形式。從調查看,以廣西高校為例,高校65%以上的大學生或多或少地參與過志愿服務。盡管志愿服務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但以政策驅動型、社區服務型、專業幫扶型及階段突發型等為主,參與志愿服務的一半以上學生不能明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多數認為志愿服務就是一時興起地參與集體社會活動,經常滿足于一時的功利心理,把志愿服務看成一項簡單的社會活動,不能給予志愿服務一種合理的價值認定,不能把志愿服務與無私奉獻及增強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同時,從大學上志愿服務現狀看,大學低年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比例高,隨著年級越高,參與志愿服務的比例越來越低,而且在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隨著高年級的逐步退出,原有的志愿服務活動將出現斷層或者周期性的重復。
2.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高。
專業化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現在管理機制不健全,以某學院為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行政主體在高校團委,具體的實施是在高校團委下的學生會,從組織者和參與情況看,基本上屬于一種學生的任務接受型模式,他們更多的是利用暑期“三下鄉”及雷鋒活動月等主要節點開展的一種行政驅動型服務,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缺乏專業的指導團隊,使得志愿活動臨時化、短期化、表面化,而且志愿服務形式單一。
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另一種表現是缺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某學院對本科生的畢業要求是必須修夠一定的社會實踐學分方可允許畢業,在她們看來,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最容易參與的一種社會實踐形式,他們參加志愿服務以活動為導向、以學分為導向,而非以服務為導向。因為參與人數眾多,所以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甚至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聚集到一起開展非專業的志愿服務活動,這類志愿服務活動往往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志愿服務效果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初級層次,缺乏內涵和持久性。
3.服務保障機制不健全。
共青團作為高校志愿服務的指導和支持單位,其經費來源單一、有限,缺乏對志愿者的幫扶、培訓與指導,導致志愿服務的內容單一,開展的程度有限及志愿服務的范圍窄,實際效果欠佳。由于其投入志愿服務活動的經濟支持有限,志愿服務活動更多地停留在初級層面。根據馬斯諾的層次需求理論,志愿服務者對活動參與的最終目標和期望有所差別,經費及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志愿服務缺乏較高的社會價值目標追求,長期以來造成志愿服務者的積極性受挫。另外,由于志愿服務活動是發現及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一項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效果的好壞需要借助社會組織及政府的協調、支持與幫助,良好的志愿服務保障機制可以有效地促進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開展。
4.志愿服務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夠健全。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但是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希望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除了能夠讓被服務的群體有所收益,同時讓自己的知識、能力、見識及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能夠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升華自身,適當的物質及精神精神獎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志愿服務的積極性。然而,由于我國志愿服務起步晚,評價激勵機制體系單一,對志愿服務實效地測評主要以總結材料及媒體報道為依據,脫離志愿服務客體的實際回饋。由于其評價體系的單一性導致志愿服務者以目的功利為原則,以獲得學分和評獎評優為歸宿,忽略志愿者的奉獻精神。作為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與指導部門以階段性地完成一定志愿服務的形式為目標,忽略后期的跟蹤、總結、反思、評價與提升。
二、大學生專業志愿服務模式探索
對于大學上來說,開展志愿服務、服務社會的同時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見識,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修養,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所以,鑒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高校不斷地探索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模式,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效果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角色定位,培養志愿服務精神。
志愿服務是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升自我,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者要以目標理論強化志愿服務的角色身份意識。可以嘗試將“兩課”內容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將志愿服務作為“兩課”成績的組成部分,理論結合實踐,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及志愿服務活動中,通過每學期的優秀志愿服務評選活動進行表彰,不斷強化志愿服務的德育性質。
2.堅持以專業為引導,打造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團隊。
大學生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以專業為基礎,將專業能力提升與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選拔、培訓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打破學校的界限,形成專業志愿服務聯盟,組建專業的志愿服務導師隊伍,培養志愿服務特色團隊。由于志愿服務團隊擁有較強的專業背景,便于凝練服務形式,精準志愿服務內容,以項目化、長期化開展專業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優勢。
3.標準化志愿服務過程,提升志愿服務的科學化管理水平。
志愿服務過程包括需求調研,服務準備、服務實施、服務反思與評價等內容,整個過程明確了志愿服務者的責任和義務。在目前的高校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服務內容的實施更多地是從服務者的興趣、特長和需要開展,忽略服務客體的實際需求。專業化的志愿服務需要指導老師與大學生志愿者廣泛地調研,以服務客體的需要為目標進行服務項目選擇,共同制定實施方案,對志愿服務者進行專題培訓,提升他們的服務水平。在志愿服務開展的各個階段,指導老師與志愿者大學生做好角色定位,明確服務目標,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主體性作用。志愿服務效果的如何離不開活動評價,通過志愿服務評價與反思總結服務的實效,為今后的志愿服務提供借鑒和指導。
4.以專業課程化帶動志愿服務專業化。
根據高校的專業課程,逐步探索將專業志愿服務納入實踐教學環節,把志愿服務融入教學目標,細化志愿服務學分制,將實踐學分分為基礎分和專業志愿服務分數,把志愿服務學分納入畢業條件,開展融入志愿服務的教學改革,將志愿服務活動融入思政,融入教學與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一方面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另一方面通過專業志愿服務反促專業能力的提升,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5.優化志愿服務評價機制,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需要堅持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并重的評價標準,所謂過程導向需要全面綜合志愿服務發起組織、志愿服務主體、志愿服務客體、社會及社會其他組織的意見。所謂結果導向就是全面衡量志愿服務客體即需求方對志愿服務效果的實際反饋作為評價依據。同時,及時全面地引進志愿服務激勵性評價能夠有效地增強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心理愉悅感和社會認同感,提高其開展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提升志愿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擁有較高學歷水平及專業知識的群體,其志愿服務對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積極探索大學生立足于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活動對建立科學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務管理方、組織者從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團隊、提升志愿服務管理水平、發揮專業教學的引導作用及優化評價與激勵機制著手,促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穩步前進,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志愿服務效果的強化。
參考文獻:
[1]李瑞娟.武漢博物館社會教育效果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7.
[2]張衡宇.基于績效管理視角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機制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7(37):116-117.
[3]黃孔雀.服務學習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研究.教育探索,2018(03):63-66.
[4]刁生富,莫敬雍.基于大數據的大學生精準志愿服務探討[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18,36(1):71-78.
[5]王趙.高校志愿服務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3):72-87.
[6]成美婷.淺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團隊素質建設[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5):201-203.
[7]張紅.基于心理契約視角的項目志愿者管理——以太陽花下服務項目為例[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