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長期以來都是教師語文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同時文言文教學也一直是教學工作中比較滯后的模塊。結(jié)合中考題、個人的教學體驗,從“文”“言”交相輝映,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巧用聯(lián)想和想象,助力學生文言文鑒賞;遷移字詞釋義,樂學文言文三個角度,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以期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文言文閱讀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文”“言”交相輝映;聯(lián)想;想象;遷移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上海市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
2018年我省的中考題文言文部分既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翻譯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學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其中斷句題和最后一題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得分點低。文言文斷句不只是借助虛詞、句式、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還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關系。最后一題(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寫法來表現(xiàn)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畫,乙文怎樣介紹他畫作的奇妙?請簡要分析。5分)考查的是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而解答這道考題的關鍵是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之上,抓住關鍵句,然后簡潔明了地進行概括。在答題時主要的得分點是:甲文采用了側(cè)面描寫的寫法。乙文則是閱讀全文,了解內(nèi)容,抓住關鍵語句“皆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告訴讀者董源的畫適合遠觀,近觀不行,之后再用《落照圖》舉例進行說明。而學生答題正確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與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有關。
目前,文言文課堂教學,依然是傳統(tǒng)的串講法唱主角。教師逐字逐句逐段串講,講究“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花了大量時間,到思想內(nèi)容、藝術手法這一步驟時,只剩下三五鐘,簡單帶過,有時時間緊干脆省略,整個過程缺乏對文章精美語句的剖析和理解,根本沒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讀懂文本,學生忙著記筆記,課后死記硬背,應對考試。久而久之,學生煩了,怕了,教學效率低。
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教學質(zhì)量,不斷創(chuàng)新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品評鑒賞能力。
一、讓“文”“言”交相輝映,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
文言文不僅富有較多的文言知識,其文化內(nèi)涵也較為豐富,因此文言文的教學既要掌握文言文知識,又要對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探究。文言取舍,應根據(jù)學情,在課堂上不要一味地孤立翻譯課文文本。面對學生不愿深究的文言文,我們需要更多的教學智慧,讓學生輕松地與古人隔空對話,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核舟記》基于本文教學重點,在學生掃清文字障礙后,我請同學們在朗讀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圈畫出核舟雕刻了哪些人和物(人有東坡、魯直、佛印;物有八扇窗、箬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對聯(lián)、篆文)。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竟然容納在(“計其長曾不盈寸”)體積如此微小的核桃之上,由此可見雕刻這個核舟的人——王叔遠,真是一位高人!(奇巧人)但是“奇巧”不僅表現(xiàn)在內(nèi)容多上,還表現(xiàn)在所刻的人和物動作、情態(tài)非常逼真。找出相關的句子詞語做批注。(“珠可歷歷數(shù)也”“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細若蚊足,勾畫了了”)……這樣設計,既欣賞王叔遠的雕刻之美,又品味魏學洢的文章之美,讓“文”與“言”交相輝映。當下,基于文字、文章(文學)、文化開展文言文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共識。在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三者的統(tǒng)一,于語文而言,每一篇經(jīng)典的文言文都可以說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挑戰(zhàn)。文言文學文,探言,究意,在品味“文”的過程中融合“言”的積累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做到文言兼顧,讓學生在不斷涵泳中理解文章的含義,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二、巧用聯(lián)想和想象,助力學生文言文鑒賞
達爾文說:“想象是人類最高稟賦之一。”文言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寥寥數(shù)字,短短的章句卻表達出無窮的韻味、思想。我們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從煉字、名句、主題、意境的層面進行訓練,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語言雋永的山水小品文,文章字詞并不難理解,我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助力學生古文鑒賞”,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句或認為最富表現(xiàn)力的一個字或詞,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將想象的畫面與大家分享。同學反饋時,適時點撥:“沉鱗競躍 ”“沉鱗”的意思,修辭借代,“競”指爭著,魚兒爭著跳出水面,想干啥呢?學生七嘴八舌: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想看欲頹的夕日,入云的高峰,見底的清流……“夕日欲頹”,理解“頹”的意思,想象畫面:夕陽漲著紅紅的臉蛋,像喝醉酒一樣,戀戀不舍地將余暉灑在江面上,她舍不得競躍的沉鱗,入云的高峰……這個環(huán)節(jié)從多角度感知文字,在辨析文意的同時,領會山水記游作品的內(nèi)涵。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領會課文運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繪景物特征的方法,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在分享成果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三、遷移字詞釋義,樂學文言文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成語、俗語,這對于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積累文言文詞匯,具有很大程度的推進作用。在這些常用的成語以及俗語當中,其實有很多都是保有著與古漢語詞語相同的意義,而我們教師可以從這些成語、俗語來進一步遷移至文言文教學,與文言文教學進行比較學習,例如,由“鄒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可以聯(lián)系到成語“茂林修竹”;“臨表涕零”中的“涕”,可以聯(lián)系至“痛哭流涕”……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成語、俗語的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字詞,這樣兩者相互印證,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此外,在針對文言文字詞的特殊用法的學習時,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就可以在引導學生在掌握了“苦”“勞”“餓”“亂”“動”等幾個詞是使動用法之后,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豐衣足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來之,則安之”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串聯(lián)知識點的能力,熟記已有知識的同時,加深新知識的學習,擴大詞匯量的學習范圍。
簡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文言文的教學質(zhì)量,從多方面著手,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及時有效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文言文的學習能力,讓文言文綻放其應有的底蘊光芒。
參考文獻
[1]呂昌林,戚德茂.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例談[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
[2]張傳書.例談文言文教學詞語品讀法[J].語文建設,2017(20).
作者簡介:楊棕云,1977年生,福建連城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從事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