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紅
【摘要】語文是一門充滿智慧和魅力的科目,語文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閱讀者。閱讀一篇課文,就像是經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閱讀一首詩,仿佛和詩人結成了朋友。學生從小學語文素材中閱讀到的內容,也僅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盡可能讓學生遇見“未知”的語文,在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中去認識語文,品嘗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童趣; 詩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是歷史走過的漫漫足跡,也是人類思維的火花……這是語文給每一個讀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然而語文絕不僅僅于此,語文是學生的“開心果”,是學生的“領路人”,也是學生的“好朋友”……這些都是“未知”的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抓住“未知”的語文,才能讓小學語文課堂遍地生花。
一、“未知”的童趣
語文教學中的童趣是很多教師所忽略的內容,如果過早地讓學生像中學生一樣機械地學習語文知識,我相信小學生的興趣一定不會被全然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也會被一點一點地磨滅。而兒童語文大多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選擇一些兒童喜好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和閱歷還處于兒童發展的啟蒙時期,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應該在基礎的語文知識背景上,讓學生發現更多的童趣,這是低年級語文與中學語文最大的差別。小學語文三年級課程很多都是以寓言和小故事為主,以此博得學生的眼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童趣的抓取,切不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比如在學習《寓言兩則》的時候,這是兩個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介紹了兩個富有深意的人生哲理。這兩個寓言故事雖然廣為傳承,但是將其放到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多了些許童趣,我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領會有關的人生哲理,也會和學生一起遇見“未知”的童趣。如在學習《揠苗助長》時,我先是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揠苗助長》 ? 的動畫片,整個播放過程沒有任何的語言,學生卻會在最后哈哈大笑起來,這就是語文的童趣所在。然后我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將“揠苗助長”這一語言故事表演出來,這是一項富有挑戰和創新的任務,學生非常感興趣,有學生設置了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一張床,另一個是田地,學生在田地里徘徊的場景,那么學生是如何表現農夫在田地里焦急的樣子的呢?學生將雙手背在身后,探頭探腦,東張西望,一會兒皺眉,一會兒嘆氣,甚至于用雙手去砸自己的頭,這一系列的動作設計都是學生潛心研究的,卻可以表現出孩子們獨有的韻味,表演的學生快樂地沉浸其中,臺下觀看的學生一次次捧腹大笑,整個課堂洋溢著童趣的氛圍,甚是有趣。
二、“未知”的轉變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發現怪異的師生關系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轉變,雖然新課改的浪潮一次高過一次,課改的步伐也并沒有停止,而師生關系一直處于僵對局面,這是我所不愿意見到的,也是新課改不愿意看到的。“未知”的語文需要師生關系得以徹底轉變,用新型的師生關系確保語文教學健康地發展。具體該如何轉變師生關系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蹲下身子和學生對話,用學生的視角和思想去看待語文學習這件事情,從而保證師生之間的平等和民主。
比如,在教學《地球上的兩頂“白帽子”》時,我想多數教師會直接“單刀直入”,為學生講解地球上南極和北極的有關知識,這種教師主導型的,教師起關鍵作用的語文課堂往往會缺乏學生的參與,更不會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我會在教學中學會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流,只有蹲下身子,才能以學生的高度來看待周圍的事情。在教學之前,我先將課文的題目拿出來讓學生分析。“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課文題目《地球上的兩頂‘白帽子》,你們看到了這個題目后會有哪些想法呢?老師在看到了這個題目后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兩頂白帽子到底是什么呀?”我提出的這個問題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的思維隨之“舞動”起來,有的學生問道:“這兩頂帽子為什么是白色的啊?”也有的學生問道:“白帽子為什么要加引號呢?”還有的學生好奇:“地球上的兩頂白帽子是好的還是壞的呢?”……學生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整個課堂滿是民主和自由的氛圍。通多對題目的猜想,每一個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如果說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都是教師明確要求學生打開課本,那么本堂課一定是學生主動打開課本的,他們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也想要知道這篇課文到底在講些什么。總之,在一定范圍內轉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給學生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學生自會感覺到自身的價值。
三、“未知”的情緒
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會認為語文是靜止的,是“死”的,在我看來語文是動態的,是“活”的,我想在很多小學生的眼中,語文也同樣如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會堅持用兒童的視角來看待語文教學,用兒童的視角來發現語文世界中的美,正是這種視角上的變換讓我意識到了語文也是有情緒的。學生經常在背誦一篇課文時感覺到非常困難,總是記不住,背不完整,有的學生甚至于將書本扔到一邊,這不是學生不良情緒的表現,這是語文在耍“小情緒”。我們在教學中要認識到“未知”情緒的存在,從而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比如,在學習《燕子》這篇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將這篇課文完整地背誦下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在早讀課時間里,我專門抽出時間來了解學生的背誦情況,不出我所料,一些學生的背誦并不是非常順暢。有的學生一遍一遍地閱讀,卻總是不能流利地、完整地背出整篇課文,看到一個學生一直在座位上默讀,我就告訴他:“你不妨大聲地朗讀一遍,你看,你都不朗讀課文,燕子都跟你鬧脾氣啦!”看到有的學生想要一口吃成胖子,我就告訴他:“別急,慢慢來,先把第一段背完整,不然語文可是要鬧小脾氣的哦!”……讓學生意識到語文也有情緒,應該科學合理地與語文交流和互動,從而讓學生和語文成為好朋友。
四、“未知”的意境
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語文往往能夠為我們描寫出一番獨有的意境,這是語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很多時候,寥寥數字卻為讀者創設了一幅上千上萬字都不足以描述的意境。小學語文教學常常忽略意境的作用,由此導致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見“未知”的意境,就是要重視對意境的教學和引導,將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帶到某一個特定的意境中去,讓學生在意境中去思考有關的人、物、景和情。
《楓橋夜泊》是出自于唐朝張繼的一首羈旅詩,是詩人途徑蘇州城外的楓橋所作,這首詩只有短短28個漢字,卻勾勒出了一幅令人遐想的江南深秋夜景圖。在教學中,我以意境想象為主,為學生描繪了一幅由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組成的江中夜景。那么具體該如何讓學生品味其中的意境美呢?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整首詩翻譯出來,這一遍的翻譯重在精準和簡單,只需要學生一字一句地翻譯出來即可,讓學生在詩人生平事跡的背景之上對本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其次,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江南深秋夜景的動畫圖,圖畫的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聯想和發散。最后,讓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描繪出這幅江南深秋夜景圖。與第一遍簡單的翻譯不同,這一遍的翻譯需要學生在原有翻譯的基礎之上添加更多的語文元素,如語言上的修飾,意境上的渲染,文字上的鋪墊,情感上的烘托,缺一不可。簡單的意境描寫可以寫出幾百字甚至是上千字,復雜的意境描寫則可以上升至幾千字,這真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對于一些描述存在困難的學生,我會鼓勵其先從一個單一意向著手,正如“月落”二字,什么樣的月亮從哪里怎樣落下來的,其中涉及月亮的形狀、顏色和動態變化等描寫,月亮在落下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遇到了哪些其他的意向,最終落下后的樣子又是什么樣的,這些都是學生所要考慮的內容。總之,古詩學習是訓練學生聯想意境的最佳方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引導,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能夠見到的,更要重視他們所忽略的,用深入的、長遠的眼光來審視語文,從而為學生呈現出集喜怒哀樂于一身的語文,讓學生認識一個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語文。
參考文獻
[1] 肖建家.讓詩意棲居在語文課堂——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9(1).
[2] 駱愛芳.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以蘇軾的詩文為例[J].學周刊,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