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 要:語文課堂詩歌朗誦教學是授課活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內容選擇、意境把握、動作眼神、吟誦揣摩等方面需要認真體會,只有正確把握朗誦內容,感情基調處理得當,誦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適宜,才能真正把詩詞作者的內蘊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現代語文詩歌朗讀教學,為了激發學生誦讀的愿望,選擇一些節奏感強、情感抒發強烈的作品進行誦讀訓,練由點到面,逐步增加篇幅和難度,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歌朗誦; 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107-001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隨著舒緩的鋼琴伴奏,一位身穿旗袍、柔美優雅的女孩撐著油紙傘緩緩走向講臺,飽含深情地投入朗誦。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大學畢業后即投身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教學工作中,詩歌朗誦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耳邊又響起的戴望舒的作品《雨巷》朗誦,我回到現實。朗誦結束,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語文教研組的教師給予高度評價。
如何進行詩歌朗誦教學這個話題又凸現出來,筆者個人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朗讀吟誦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是美讀,讀出情感美,讀出節奏美,二者兼有,就能讀出詩歌的韻味美。遺憾的是,在我們現在的詩歌教學的課堂上,很難聽到那節奏明朗、聲音諧美、感情充沛的朗誦,或者是老師的以講代讀,陷入逐句逐字講析的深潭,或者是學生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應付老師布置的背誦任務)囫圇吞棗地背,使詩歌教學變得索然無味,師生疲憊不堪。首先教師要做好范讀。每一首詩的教學總是要認真準備,推敲琢磨,反復吟誦,以便在課堂上為學生做好樣板。其次,結合詩的內容給學生作朗讀技巧指導。如停頓要講究語法停頓、感情停頓,重音要講究語法重音、強調重音、感情重音。感情重音是重點,它可以使朗讀的作品色彩豐富、充滿生機,引發聽眾的共鳴。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現在表現內心節奏強烈、情緒激烈的情況;語速講究急緩;語調要講究高升調、降抑調、平直調、曲折調等。使學生明白,詩歌的聲調抑揚,非朗讀不足以體會到鏗鏘之聲、音樂之美,詩歌聲韻之美。在課堂上給足學生朗讀的時間,針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正,不輕易放過學生朗讀上的一個細節。這樣,學生不但提高了朗讀水平,也對學習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揣摩比較
編入課本中的詩歌都是名篇佳作,無論在思想或藝術上都是高品位的,它的思維和語言上的創造性,往往體現出簡單中蘊含復雜,拙樸中暗藏機巧,淺顯中隱匿深邃,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中那些凝聚詩人智慧、情感乃至心血的字、詞語、句子予以深入地探究,切實品出詩味來。不然的話,輕則會使學生學來索然無味,重則抑制阻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指導學生切身體察
在詩歌教學中如果切斷了語言文字和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即使是優秀的作品也難以感受到其意義和情味。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自我感受為基礎,教師只是運用自己的感受、經驗、方法、技巧,指導學生以自身的要求去體驗和接受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教師直接注入干涉。我在教學中就十分重視創設情境,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
四、讓學生養成批注的習慣
批注是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韓愈在《進學解》中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指導和訓練學生學會批注方法,養成批注的習慣,是檢驗和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個學生能夠敏銳地把握詩眼并能展開賞析,點明其精其妙,就表明他的語感好。批注式閱讀的突出特點是意(批注)隨詩生。他們在讀詩過程中興之所至,隨感而發,信手拈來,議論縱橫,可詳可略。批注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它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這種被尊重的民主平等、安全自由的氛圍中,學生走進詩歌,或識記,或理解,或質疑,或探究,或抒情,并用筆把這些感受隨時在詩行旁側記下來,有效地訓練了思維,增添了讀詩的興趣。其中一些學生的點評見解獨到,是我在備課時不曾想到的,頗受啟發。對一些點評不到位的,語言表述不規范的地方,我總要和大家一起想法幫助他修改。有了不同的看法就引發同學一起討論。注意尊重和鼓勵學生獨有感受和體會,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給予肯定。
五、把握朗誦與朗讀的區別
朗誦不同于朗讀,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則是用抑揚頓挫的聲音把文章吟誦出來,充分表達作者的詩歌情感,感染觀眾。可見,朗誦的要求比朗讀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借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朗誦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等體態語,但朗誦時的姿態或手勢不能過多、過火。畢竟,朗誦不同于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觀眾交流,他扮演劇中人物,模仿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他只和同臺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誦者直接交流的對象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總之,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多讀、多練、多聽、多想、多體會、多積累。掌握朗讀詩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學生的一種技能,學生一定能逐漸從朗誦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和韻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