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何春燕 高鵬
摘 要:信息時代人才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學生需要兼具學科知識、經濟、社會和管理知識等綜合素養。文章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為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提出一種基于核心專業課程改革的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中既具有扎實核心專業知識,又兼具人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164-001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絕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人。”而通識教育則是“以心智培育與人格養成為導向,在專業與通識之間聯手打造一個個真實、強健而不斷趨近滿全、美善的人。”最終成為一個和諧、完整的人。
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是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目前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并列的概念;專業教育是通識教育深化的概念;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靈魂,實現綜合的、全面的應用是專業教育的最終目標。
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2.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現代科技向著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學生具備寬厚的基礎,跨學科的知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因此需要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通識教育彌補專業教育的片面性,真正達到學科專業的高水平,同時通識教育也應兼有寬度和深度,學生既廣泛涉獵多門交叉學科,又能致力于某一學科領域的深入研究。
2.2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育的主線與載體,科學規劃課程結構,優化學分配置,能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奠定戰略性基礎。一方面要注重核心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拓寬專業知識夯實理論基礎,又培養融會貫通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需重視通識課程的開設,明確課程培養目標,合理開設限選通識課程。
2.3實施滲透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開設跨學科的通識課程,注重學科滲透交融,專業教育應符合從基礎到應用的漸進認知規律。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實踐為引導,加強雙向討論,激發雙方靈感、相互融合,使學生不僅具有專業技能,又具有完整人格修養,從而既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個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融合概念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如何建立相互交融和共同發展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體系,是不斷改革實踐的過程。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分為:核心專業課和專業課兩大部分構成,其中核心專業課程的設置旨在探求專業的真知,使學生具有科技的核心理論基礎,同時堅持“實踐指導理論”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是專業教育的職能。
3.1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
3.1.1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和特點。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爆炸式的知識量和有限的學習時間的基本矛盾。課程的數量變多、課程的教學學時數減少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電子技術為基礎,以微處理器技術、通信技術及信息服務為主體,主要培養學生具備智能電子、智能控制設備的檢測、調試與研發,或PLC自動化系統技術服務與支持,形成軟硬相結合的新的專業學習體系。學生除了具備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知識外,還應學會技術經濟分析,追蹤社會的發展對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功能的要求。所以,現在的專業課程不能由某一門課程來包含,而要由多門與專業相關的通識課程來共同完成。
3.1.2核心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具備的知識結構。為培養具有綜合知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從事電子產品的設計、應用研究、生產組織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學生主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電子技術基礎、微處理器系統結構與嵌入式系統設計、數字信號處理、現代信息網絡、傳感器網絡、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信息系統設計與實踐等。
3.2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法
3.2.1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革新理論教學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網絡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前通過網絡發布預習視頻,課后發布教學課件,布置課后知識拓展,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理論教學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增加了信息量,縮減了課堂教學時間,保證了通識教育條件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3.2.2利用校企合作提高工程應用能力。利用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以充分發揮企業工程師對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有效指導,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派送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第二步通過邀請校企合作單位的工程師到校對學生進行工程技術等知識的前期培訓,使學生在學校通過多媒體教學、電化教學對實際生產過程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從而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在后期的企業實習中,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對理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三步派送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培訓,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無縫銜接,構建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社會能力的課程學習體系。
在改革背景下的通識課不是以往意義上的選修課,更不是專業課,而是要在專業教育和學校文化中貫穿一種通識精神,這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大學課程中突破單純的專業視域,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及各項智能和道德價值觀,以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在培養過程中不能將“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分割開來,二者的結合才能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完整的人”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基金項目:1.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課題,編號:2018-GX-469,“獨立學院電子信息類專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2.重慶市教委科研項目,編號:KJQN201802404,“基于物聯網健康管理系統的異構無線網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