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老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人結合數學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本著尊重、理解、鼓勵的教學心態,對如何助推學生積極主動地熱愛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動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實現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所提倡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課程目標,進行了探究與論述。
關鍵詞:助推;主動學習;學習動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一二年級的學生小手舉得老高,各個都爭著發言;三四年級的學生的課堂發言率明顯降低;到了高年級,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年級越高,越不愛表達。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的動力。
因此,要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做到輕負擔高效率,教師就要思考如何讓學生驅動學習的內動力,努力做到為助推學生“主動學習”開啟動力引擎。現以“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為例,談幾點我的教學體會。
一、 激趣引新,讓學生學有動力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課之計在于“引”。在引入新知時,如果能從學生年齡特征或教材內容需要出發,把知識發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學生喜愛,令學生驚奇的情景之中,從而先聲奪人,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探究愿望,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求知。
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首先用故事引入:一天,動物園里來了三只小猴。飼養員叔叔拿出甜餅來招待它們,他先將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給第一只小猴。(課件出示?12),第二只小猴看了直咽口水。忙喊:“我要兩塊,我要兩塊。”飼養員叔叔笑著回答:“行,就給你兩塊吧!”于是,他又拿出一塊餅,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2份給第二只小猴。(課件出示?24),第三只小猴看老二這么容易就要到兩塊餅,就更貪心了,它一張口就要四塊,飼養員叔叔不慌不忙地拿出第三塊餅,平均分成8份,取出其中的4份給了第三只小猴。(課件出示?48)。
這時,師問:“同學們,你們說飼養員叔叔分得公平嗎?三只小猴誰吃得最多呢?”學生議論紛紛,“公平”“不公平”個個興趣高漲。這樣,讓學生以渴求的心理進入新知的學習。
其次,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自己探索的樂趣。我讓每位同學拿出三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三張紙條的12、24、48,然后用剪刀剪下,最后比一比。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說一說,學生發現:12=24=48。接著通過課件演示,三張分別表示12、24、48的陰影部分重疊,讓學生認真觀察,說一說你看到什么現象?(三張紙條的陰影部分完全重合)又問:“這完全重合說明了什么?”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再次證實了“12=24=48”。這樣,通過學生獨立操作、思考、探究,實現了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嘗到自己發現問題(規律)的樂趣,學生就學的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從而達到主動求知的目的。
二、 教給方法,讓學生思有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使這種動力持久,關鍵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而且要指導學生“會學”,掌握用科學的方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得以發揮。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學習主動權教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學。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明白先做什么,接著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探討“12=24=48”的規律時,我采用小組自學的方式,首先出示自學提綱:(1)從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數大小怎樣?(2)從右往左看,分子、分母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數大小怎樣?(3)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其中的規律嗎?
這樣,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接著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接著讓學生展開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小組匯報自學情況,得出兩種說法:1. 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2.
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大小不變。對于這兩種說法,我都予以表揚肯定。又問:“這里的‘相同的數是不是什么數都可以呢?為什么?”這一問,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輕松愉快地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樣,在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 搭建舞臺,讓學生展有動力
教學心理學觀點表明:主動學習是通過復雜的心理活動來進行的,積極的情緒力量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力量,離開這種內部力量,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的精神,課堂教學中積極地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搭建展示的舞臺。例如:
我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把全班分成4個小組進行“爭高峰,奪紅旗”競賽。每組派出3個代表上臺分別接力寫出與12、13、14相等的分數,哪一組先到達頂峰就可以奪走紅旗,寫得又對又快的一組就是“優勝組”。學生情緒高漲,把課堂氣氛再次推向高潮,不僅鞏固了新知。還能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贈之以匙,啟之以慧,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和主體性。正確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設多樣情境、給予發展的空間,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發揮動力引擎最大化的功效。從而達成課堂的高效,真正促進每個學生健康、主動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金飛.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途徑[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8(2).
[2]張秀艷.談小學數學有效學習方法[J].現代交際,2017(7).
作者簡介:
阮霞惠,福建省寧德市,寧德市福鼎秦嶼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