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發展,在中國社會的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即我們常說的德育部分不可或缺。在這個被數字所包圍的信息化時代,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是目前青少年學生發展學習德育的基礎。隨著我們整個社會大踏步式的發展,作為基礎必備課程的《品德與社會》也將跟隨我們變化的步伐,無論是在內容還是教學發展模式方面,都將進行創新式的變化以及更深層次的發展。本文從目前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以及目前的教學現狀著手,淺析當前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與提升方式。
關鍵詞:教學模式;探究;互動;品德與社會
自古以來,無論是孔子所重,抑或是《道德經》中所著,對于“德”的論述總是不缺乏論證。在現如今的這個時代,信息化、數字化、媒體化等各種潮流讓人眼花繚亂,人們對于精神、道德世界的關注度有所減低,所以在我們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系中有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存在,希望通過這樣課程的設置,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 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
(一) 對德育的重視程度較低
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上名校”似乎已經成為眾人追求的唯一目標。從學校的角度考慮,成為“名校”,意味著有強大的師資、優厚的教學設備、崇高的社會聲望以及略占優勢的優質生源。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未來需要目前的教育做奠基,讓他們在之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夠有拼搏的基礎。從教師的角度考慮,優秀學子是能夠證明其教學實力的最好代表,所謂“師出名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從這幾個角度綜合來說,所對應的教育理念都更重視智教,對于德教的重視程度相較來說就比較弱了,而且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并不是某個學校的單一現象,而是現如今整個社會小學教育的普遍現象。
(二) 城鄉、師資差距大
城鄉差距仍然是一直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上,反映到教育層面上仍然會折射出一些問題。直白地說,對于品德與社會這樣一門課程來說,城鄉教育師資的差距較大也是目前所面臨的一道難題。比如說,在我國較為偏遠的山區,或是條件艱苦的地區,師資力量建設的有限,對于社會與品德這門課程教育的缺乏就不足為奇了,這一點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無法很好普及所面臨的顯示問題。
(三) 教學模式較為陳舊
其實在教育課堂中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更多的是起到教育引導、激發興趣的作用;學生方面更多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開發智慧,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兩者之間應該是一種互相交流、幫助引導的關系。但是,在中式的教育課堂中,師生之間往往其實不那么平等,學生更多的是敬畏老師,老師對于學生的要求也趨于嚴格。所以在整個課堂過程中,老師通常會處于主導的位置,這樣會導致課堂中缺乏交流,使整個課堂過于嚴肅。而在嚴肅的課堂氛圍中,昏昏欲睡是難免的,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直接導致了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效率低下。我們更多的要融入趣味性,因此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將是吸引學生的一種方式,讓學生產生興趣,學生便會開始主動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就會產生疑問或者問題等,當學生們開始向老師提出問題尋求解答時,也就說明我們的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產生了作用,這就是一種效率的轉化。將課堂學習內容真正轉化為知識儲存,而不是簡單的表面記憶。另外,在目前的小學德治教育過程中,老師們也未必要按部就班地照著教學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在自己的教學方式上也可以進行一定的創新,老師們可以將自己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整合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模式,同樣也會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行思考。
二、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的探討
(一) 教學創新,激發學生興趣
從真正的小學教育課程安排上看,品德與社會課程所占的比重其實并不是很高。再從品德與社會所涉及的內容來看,站在如今小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的確稍顯枯燥乏味。品德與社會所包含的內容,應用效果不高;相較于生物課程,趣味感不強;相較于歷史課程,變化度不多。品德與社會課程更多的就是由條條框框的文字堆砌起來的,來進行相應的德育轉化,所以學生對其興趣度不高。但是,怎樣才能小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呢?一方面在于學生自身要去主動發覺政治課程的魅力,可以通過自身實際,結合課本知識,對應找出其應用型。另一方面就是老師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照本宣科”,那可想而知最后的課堂效果一定不盡人意。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相應的知識點能夠穿插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學生的關注度的同時,也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畫面感,從而便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以及對本知識點的理解,這就像在歷史教學中,枯燥的年份歷史會讓學生無感,但是如果在教學中穿插一些野史,便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使課堂在活躍的氛圍中繼續。言歸正傳,在課堂中有趣事例的結合,就依賴于教師自身資源的整理,老師的積累整合。
(二) 教行合一,與生活相結合
教育的本質就是希望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理解,并在實際中加以運用,我們想要達到的真正效果就是,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讓他們能夠提前了解社會,幫助他們在進入社會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并在相應的時間促成學生們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置,其實踐性應用性方面是很強的。縱觀我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所編排的課程來看,其課程的安排從內容上看都比較貼近生活,符合實際,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書本課程的形式強化學生的日常生活意識。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課本相應的內容變化都會體現出內涵意義的深入,從小家到大家,從家庭到社會。
三、 結束語
正如前文所說,老師和學生是教育中的兩大方面。小學教學一定程度上仍屬于培養興趣的階段,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更是如此。所以在學生層面,要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在老師層面,首先要轉化思想,要在教學方式上敢于開拓,敢于創新。而在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既要引導也要放任其去自主探索。總之,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的改進與提升,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探索思考,進行多角度對比,才能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根據目前教育狀態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實際特點,合理有效地構建高效的小學德育課堂。
參考文獻:
[1]何國安,張澤權,熊燕.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6):86.
[2]高巧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模式初探與反思[N].延安日報,2011-07-05(012).
[3]張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開展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1):118-119.
作者簡介:
劉貢布,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舟曲縣憨班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