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是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藝術具有審美的能力,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途徑。音樂教師則是通過這一途徑,以音樂藝術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直接教育者,能承擔起“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質、造就人才”的重任,實現教書育人的偉大目標。所以音樂教師能否勝任班主任呢?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教師;班主任
當下現狀中,如果學校派遣一名音樂教師做班主任,那肯定會遭到家長的堅決反對,會一直向學校反應這個問題,那為什么音樂老師當班主任家長就接受不了呢?本文基于小學范圍內思考,將從班主任應具備的素質和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闡述音樂老師能否勝任班主任。
一、 班主任在教學中的作用
大部分家長已經忘記了“班主任”的職責,或者說已經窄化、簡單化了班主任的職責。在大部分家長的認識里,班主任首先是“教授知識”的,而且因為孩子們都“怕”班主任,所以大家認為班主任一定是“教主要科目的”——考試科目。音樂老師則反之。其次“班主任”在大家眼里職責就是“管理學生”的,不允許學生犯錯誤,相對于教授知識而言,管理學生其他方面這項責任,任何學科老師來做都是可以勝任的,但重要的是把“課”教好。
而大家之所以有如此的認識,是因為,在現實中,在當下的學校里,班主任是教育者、指導者和組織者,擔負著班級各科教育的工作,同時也負責者學校和社會的溝通,家庭和學校的責任,做著“管學生”外加一些諸如“雜務”的工作,尤其是小學,更是學生成長中的導師。班主任就是每天除了學科任課以外所有時間都與學生在一起的那個“老師”。
所以,家長不允許音樂教師當班主任,是因為“班主任”的職位角色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導致了大家的誤解。
二、班主任應具備的素質及角色定位
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班主任其實還應該有一個稱謂:心育師。這個稱謂一下子切中了當下班主任角色“失位”的時弊。班主任,在原初設置設個崗位時一定是基于學生“思想”工作的角度的,也就是學科教師是在“育才”,而班主任是要“育心”。學科教師關注的是知識、技能、智慧;班主任針對的是心理、精神、人格。那么再進一步想想,是“班主任”們自己“失位”的嗎?顯然這是立不住的。
(一) 沒有特別突出且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班主任”崗前培訓
幾乎所有的班主任要么是摸著石頭過河——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來做班主任;要么照樣學樣——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至于科學性、藝術性是無從談起的。僅有的一些崗位培訓,有幾人能真正“學”進去。所以,大多數“班主任”是沒有與稱謂“對上號”的。
(二) 在工作量的配置上,明顯看出管理者對“班主任”的職位理解
教師的工作量配置就是按照學科教學任務配置的,即數學語文雙科教學授課時數,幾乎沒有把班主任的工作量進行折合計算。可見,班主任究竟應該怎樣與學生溝通,有哪些形式、時間來開展活動幾乎沒有在考慮范圍。所以無論是班主任自己還是管理者對“班主任”都失去了應有的重視、認識。當然,我們知道這有學校教師編制的原因。但是,客觀的缺編不是主管“不重視”的理由。
(三) 現在的班主任已經變成了“保姆”和“全能王”
“保姆”,管理學生的吃喝拉撒睡,學生在校的一切時間,甚至是校外時間都離不開“班主任”;“全能王”,一切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實施者。班主任,本應該是“全面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此的“保姆”和“全能王”的角色已經把班主任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手忙腳亂”,更有數學、語文兩個“必然”任務在那兒,還哪里有時間、空間、精力去想、去做“班主任”本位的事情。當下德育失效,與“班主任”“名”“實”不符有沒有關聯大家一目了然。
(四) 大班額是不是一個“瓶頸”
大班額自然是大工作量,這樣的現狀應該如何解決?我想加強班主任培訓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更為重要的是教育決策者們對“班主任”角色定位的真正認識,真正重視,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師崗位設置時給“班主任”留出工作的時空,讓班主任有精力做“本位”的事兒,這才是解決問題之本。
就某縣域目前的狀況來看,音樂老師當班主任依然不被接受,因為編制是“硬”條件。我們在此只能設想:當班主任有了自己足夠的“編制時空”,即工作量分工合理,班主任再明確了自身任務、掌握了工作技巧,班主任的本職優勢明顯突出出來了,大家看到了“班主任”工作的真正實效,意義與價值,自然不會在“輕視”班主任。
三、 結語
當我們所有人對“班主任”的真正定位都理解了、認識了,大家會明白音樂教師可以當班主任,盡管教的是學科是“音樂”,但是誰能否認音樂教師有一顆更加敏感、敏銳的心,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也同樣能給學生以積極、正向,求真、向美的影響。同樣,美術教師、體育教師……都可以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的主責是“育心”,次之才是“學科”教學。
作者簡介:
朱曉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省五常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