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游戲化教學的實施,能夠有效的促進幼兒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因而讓科學教育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更好的激發和提升幼兒對于科學現象與規律進行思考和探索。本文圍繞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如何開展游戲化教學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游戲化;教學;情感;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由此可見,游戲化教學是遵循幼兒認知特點的教學形式。從某個角度來說,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可以鍛煉各種能力。教學活動游戲化是指將幼兒教育的計劃和方法等逐漸滲透到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可以從游戲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構建游戲環境,激發兒童科學興趣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知能力是建立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的。由此可見,培養幼兒科學活動要營造和諧的環境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基于此,教學中老師應該創建合適的游戲活動,為幼兒創造出一個充滿快樂氛圍的學習空間。當然,這樣的空間并不僅僅代表的是普通組織空間,而應該是一個經過不斷更新,具有豐富資料的游戲環境,這里充滿著許多科學知識。通過豐富的科學化游戲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索積極性,還能夠為開展科學的教學方法提供合理的條件。在游戲化教學中,首先,幼兒園必須進行研究,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教學設施等多方面情況,合理利用所擁有的科學空間,并不斷優化幼兒園中的戶外設施、活動教室和公共地點等多功能區。在這個基礎上創建多維立體的科學教學空間,合理開發空閑區域,教學設施中所有的教育功能,為幼兒創建一個開放性的科學學習氛圍,創造出一個具有特色的科學文化環境,在這個方法下展開科學教學,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夠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鍛煉幼兒樂于動手,喜愛動腦又敢于不斷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呈現趣味材料,增強幼兒情感體驗
陳鶴琴指出:“凡教材須以兒童的經驗為根據。”只有來自幼兒生活經驗的材料才容易讓幼兒接受和喜歡,才容易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如,在教學大班科學《好玩的蛋殼》的活動中,老師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蛋殼,讓學生了解蛋殼的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科學實驗,讓學生將蛋殼受力實驗的作用轉化成拱橋實驗原理中,進而學會為什么拱橋受力大這一問題。再如,在教學大班科學《紙的力量》實驗中,課前所準備的材料就是幼兒平時用的紙,然而這張普通的紙卻大有不同,這樣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例子都是蘊含科學道理的,然而,科學實驗也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幼兒的探索能力都是從尋找生活中的科學事件不斷訓練出來的,這樣才能夠讓幼兒的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欲只增不減。再例如,在植樹節時,老師應該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戶外植樹,并提出以“植樹”為課題的任務,讓學生開展討論,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植物知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不斷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進行科學教育。
三、 遵循幼兒特點,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現代幼兒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在選擇科學小游戲時應該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適合本年齡段幼兒的游戲。在進行游戲活動前,教師要自己做一遍實驗,看這個實驗是否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例如,在教學瓶中吹氣球的游戲時,中班和大班都做這個實驗,雖然實驗名稱相同,但是實驗形式卻不同。大班的這個實驗比較復雜,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讓氣球吹起來,實驗材料有:面粉,食用醋,面粉等,讓學生先試著將醋和其他一樣粉狀材料混在一起,看能否產生氣體,讓氣球變大;而中班卻是讓學生通過空氣中的壓力和壓強進行實驗,游戲過程是:把氣球放在一個飲料瓶里,氣球包住飲料瓶口,隨后對著氣球吹氣,可是并不能讓氣球變大,但是,如果讓幼兒在飲料瓶上扎幾個小孔,再對著氣球吹,就能夠讓氣球變大了。如果將中班和大班的實驗過程進行互換,那么對大班來說實驗難度過于簡單,對中班又過于困難,幼兒就不會產生實驗興趣。
四、 認識科學現象,激活幼兒思維意識
幼兒對科學這個詞理解并不深刻,因此,教學中不能夠直接給學生講解科學這一大的概念,幼兒不了解科學是什么東西,更不要想讓學生聯系科學做實驗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結合生活讓幼兒理解科學,用科學做游戲,在玩中學。幼兒科學教育就是讓幼兒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在科學游戲中,老師可以給幼兒展示一些有趣的現象讓幼兒觀察和探索,積極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讓問題推動幼兒探索興趣,不斷推進他們探究過程。例如,在教學中班科學《睡蓮花開》的游戲中,老師可以通過水使紙的纖維膨脹,從而讓原本折著的花瓣向外開放的實驗原理,創建此次游戲。實驗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如,報紙,廣告單等。這些簡單的材料都做成了“睡蓮花”,都像真正的睡蓮一樣在水里競相開放,學生們看到這個現象都感到十分神奇!但是在教學《小熊翻跟斗》的游戲中,老師把小熊身體里面放上生活中的彈珠、雪花片,就會發現有的材料可以讓小熊從高處翻一個跟斗,幼兒們都感覺十分有趣,都很有積極性地參與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幼兒的觀察興趣和學習欲望,進而激發他們問題的呈現。
總之,隨著科學教育的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以游戲為體現形式是科學活動的主要方法。幼兒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動下不斷探索大自然,并以最真摯的感情與大自然對話。通過這種科學教學,讓幼兒用屬于他們自己的方式打開一條暢通的道路,成為兒童世界里的“獨特風景”。
參考文獻:
[1]朱春娟.淺談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教學模式設計[J].學苑教育,2018(15).
[2]陸紅霞.淺談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活動組織[J].考試周刊,2018(69).
[3]徐莉.貼近兒童心靈的課程游戲化教學行與思[J].教育觀察,2018(14).
作者簡介:
張舒蓉,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柏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