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應用系統的教學方法和觀點,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對教學各環節以及各方法、步驟等進行科學合理的籌劃,合理地安排教學情境,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系統性設計。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探究如何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旨在解決中學生閱讀難這一現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設計
一、 引言
由于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后時間是無限的,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存在嚴重的課外閱讀負擔。分析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閱讀技巧和閱讀習慣,導致閱讀效果較差,也難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所以必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年齡特征科學合理地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才能夠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二、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念
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是閱讀教學設定的長期目標,并不是簡單的一兩篇閱讀文本便能夠達到的,閱讀教學應當將單一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效結合,有效應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出具有層次的閱讀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到文章寫了什么?如何寫的?為什么采用這種寫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是從什么角度入手的?文章這樣寫是什么原因?文章的寫法與技巧是怎樣的?教材上的每篇文章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典型案例,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文本內容逐步掌握閱讀與賞析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在面對某篇文章時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設計,如何應用好教材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念,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解讀眼前的文章,明確課堂教學內容,并不是為了給學生簡單地講解文本,而是應用文本,引導、點撥學生,使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逐步體驗并感悟到語文閱讀技巧。所以教師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感悟力及生活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與閱讀習慣。例如,七年級語文《社戲》是一篇小說,大部分學生剛接觸小說,并未了解相關特點和要求,所以教師必須要明確小說閱讀教學過程中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和特點,教會學生什么。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應當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使學生能夠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會文本內涵,在閱讀過程中逐步獲取對社會和人生、自然的深刻啟示。所以教師首先要制定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層次是理解層次,感知文本內容,逐步梳理小說情節;第二個層次是進行文本賞析,抓住人物的形象特點,分析典型語言和動作感受“小伙伴”這一形象特征;第三個層次則是感悟層次,通過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本主旨,感受“我”對熱情有愛且純真質樸的小伙伴與美好童年的懷念。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逐步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閱讀技巧,有助于學生明白如何寫此類文章,如何閱讀此類文章。
三、提高文本的深入解讀能力
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必須要在博學中不斷地積累人文素養。首先要博覽群書,要讀教學業務類書籍,也應當設立天文地理等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結構,打下夯實的知識功底。只有豐富自身人文素養,才能夠游刃有余地解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師的基礎功,但是閱讀積淀相比較基礎功而言更加重要,教師要對文本進行獨到的見解和解讀,也應當給予學生高屋建瓴的引導和啟示。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設計,才能夠有細膩深入的見解。如果教師不看任何參考資料,只是簡單地面對教學文本,調動教學閱讀經驗和積累,將文章誦讀,并且不斷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文章寫了什么內容?主題思想是什么?文章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文章有哪一些部分值得我們注意,文章中應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文章寫作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在此基礎上再次閱讀參考資料,查找相關內容,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驗證和修正,從而提高對教學文本的理解與把握能力。通過反復地琢磨與思考,才能夠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設計能力,教師也能夠破繭化蝶,雖然這一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痛苦的歷程卻會促使教師的能力有效提高。只有教師提高了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才能夠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設置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構建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
四、充分搜集應用語文教學資源
語文教學資源指的是教師應用與教學的各項資料,一般而言語文教學資源指的是語文課本和教學參考書、復習資料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資源的范疇也逐步擴大,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料,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和各類圖書、電影與報刊、電視及廣播、演講會與辯論會等。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文化古跡、國內外熱點話題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等等,皆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教師應當有效收集語文教學資源,切實提高資源應用能力,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近階段的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挖掘教學材料,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在課堂上進行發問,結合閱讀內容進行針對化引導,逐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可以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案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加強日常生活案例與閱讀內容的有效結合,逐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學習朱自清的《春》,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交流“你們都去過哪些景點?觀察到哪些景色呢?”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再設計出寫春景的一個段落進行春花圖賞析,引導學生從詞語和句子等眾多修辭角度進行文本分析,從而掌握寫景文章的特點,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旅游特色,抓住景物特征,從多角度展開描繪,做到寓情于景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寫作水平。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前準備——教學設計工作。教師首先要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這也是閱讀教學優化境界的基礎,是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取得高質量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潘海生.淺談如何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0(8):80.
[2]劉磊.如何有效設計語文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7(33):205-206.
[3]葉琴.語文教學中互動情景教學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4):63.
[4]廖述海.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張蕾,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通化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