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霞
在知識經濟時代,職業素養是每個人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將職業素養教育滲透到中職語文教育中,能夠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發展,最終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技術人才。本文以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企業文化》為例,從提升教師職業素養、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了在該課例中滲透職業素養的主要路徑與方法。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探索,先后提出了諸多的職業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創新和改革,時至今日,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仍然在職業教育工作中長盛不衰。
陶行知認為“生利”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職業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緊緊圍繞“生利”的目標進行。他認為只有以生利為目的開展的職業教育才能夠稱為真正意義的職業教育。陶行知認為通過職業教育使受教育者或者能夠生產有益于社會的物品或者能夠從事有益于社會的職業都能夠稱為“生利”,這樣的職業教育才是有意義的。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要提高學生的生利能力,走進企業文化,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生利。
企業文化是企業信奉并附諸于實踐的價值理念。作為企業管理的一種新觀念,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伴隨著自身的經濟繁榮而逐步形成和確立,并深深植根于企業每一個成員腦中的獨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觀念。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它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同時,還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企深度融合,對企業來說,可從學校畢業生中選擇優秀畢業生,充實員工隊伍,學校成為企業人才的儲備庫;對學校來說,可以通過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狀況,從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由于企業的參與,突出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強化了“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職業教育,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專業,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教學大綱,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習題集,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教學過程,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監督過程,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教學質量,沒有市場和企業就沒有就業質量”的理念,實現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全面對接,從而真正實現校企雙贏。
時至今日,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已經成為了他們未來走進企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職業知識的掌握、職業能力的高低以及職業操守上。因此,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強化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中職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企業文化》就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認同、接受企業文化,認識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活動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如何在這一課例中滲透職業素養,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具體方法如下:
一、提升教師職業素養
首先,要求中職語文教師本身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在教學活動中,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融入陶行知的“生利”觀,,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通過自身的行為去感染每一個學生,充分體現出自身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崇高的品格去打動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就業進行指導規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思想,讓他們真正對自身以及未來的職業進行全面了解,并對本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動態全面掌握,從而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做出合理的抉擇,確定就業目標和就業方向,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樹立良好的就業理念。
二、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語文綜合實踐教學中,我們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出實際的職業環境,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基本原則,認真貫徹職業技能標準,利用合作學習、角色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實際鍛煉,從而深刻認識到在職場中,文明禮貌、按照規范辦事、認真細致的重要性。通過對工作環境的模擬仿真,使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使學生受到管理的約束,盡量使管理模式與企業接軌。在《走進企業文化》教學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提升素養具有顯著作用,這可以讓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占得先機,提升自身的職業競爭力。
三、深化校企深度融合
校園文化在教育、培養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識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和諧校園創建過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擬、無法代替的。注入企業文化這一新鮮血液后的職業學校校園文化更是要彰顯出“職業”特色,充分發揮其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的作用。
通過開展《走進企業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到本地知名企業參觀學習,聯合企業共同組織學生開展貼近企業運營全流程全崗位的技能競賽、知識競賽、創意競賽,引導學生瞄準優秀企業鍛煉技能,提高素養,激發學生關注行業前沿,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的積極性,并以此為載體,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始終。
同時,我們還應對校園文化進行大力建設,力求能夠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創建出良好的環境,使學生們形成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對職業的認知和團隊協作能力。學校邀請一些知名的企業定期來學校開展文化宣講和形象展示活動,通過專題講座、技術講壇活動,將職場必備的禮儀、合作、交流、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理念灌輸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校園文化是服務器,是聯系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一個平臺,起著橋梁作用。在這個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平臺上,潛移默化地植入了生產氛圍、管理理念和人文要素等企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把“教學”與“職業”的兩大特色相結合,使“育人”與“用人”兩個職能相銜接,充分體現出職業學校文化的專業特點和企業特色,為順利實現從“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奠定基礎。
四、整合教學活動資源
《走進企業文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講解,需要整合多種校內、校外資源。比如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搜集一些資源,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強化中職語文教育,進行課外延伸,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在語文活動中感知職業素養,塑造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從而在學生的內心當中形成團隊精神。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企業文化》內容豐富,許多內容是跨領域的,涉及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這一課例,以職業素養為導向,優化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接受企業文化熏陶,使師生零距離接觸企業,實現學校教育和企業親密接觸,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實現學生在校、企之間的“零過度”,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未來走進企業做準備。作為教師,我們應優化中職語文教育,進行課外延伸,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有效地滲透職業素養,幫助學生積淀今后就業所必需的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與職業技能。(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周莊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