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麗 余承成 王培
摘? 要:面對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放羊式”、“三無體育課堂”和“體育教師語言暴力”的現(xiàn)象,我國學者通過引進與借鑒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思想家波蘭尼提出的“緘默知識”理論,對我國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思考。本文通過對知識形式——“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進行論述與明辨,推斷出其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體。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緘默知識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體育教學中緘默知識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及體育教師運用緘默知識教學的具體策略是什么等問題進行論證,得出“非正式學習”模式與培養(yǎng)學生技能情感價值是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因素之一。
關(guān)鍵詞:緘默知識? 體育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a)-0255-02
緘默知識是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書中從哲學領(lǐng)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guān)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1]。緘默知識自波蘭尼首次提出后就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一些體育學者也從緘默知識的理論視角來探索其存在與傳遞的方式。在緘默知識視域下對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以期對今后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些許理論基礎。
1? 身體的“在場”與話語的“缺席”
緘默知識的傳播依賴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緘默知識是需要把抽象的事物進行表象化,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的“在場”是前提,學生作為體育教學的對象,其參與體育課堂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話語的“缺席”卻是對于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制約因素之一,話語的“缺席”是指體育教師個人所得的經(jīng)驗與技能習得,這種在體育教學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在體育教學中運動項目都是以“言傳身教”的形式進行的,對于外顯的知識與技能,教師通過直觀的教學講解示范,同學們通過練習就能快速掌握,但對于緘默知識,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教師再怎么教,學生也是無法快速掌握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來尋求學生的頓悟。在體育教學中,人們更加注重的是外顯知識,而對緘默知識的關(guān)注較少。筆者通過對文獻的大量閱讀與歸納得出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而體育教學中要使緘默知識顯性化,以尋求學生的頓悟。
2? “緘默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存在方式
體育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存在方式可以從體育教師、學生及體育教學三個方面分析。首先,存在于體育教師:“教師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教育——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不同,其所形成的教育價值觀也不盡相同,使得體育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其緘默知識顯性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 ”。其次,存在于學生自身:“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之前,會不自覺地利用先前的身體經(jīng)驗與技能習得去理解現(xiàn)在所學的知識技能,這種緘默知識多表現(xiàn)在思維的定勢與功能固著上,因而限制著學生的思維與拓展”。最后,存在于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于顯性知識而言,是體育教師向?qū)W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shù)與技能的過程,于緘默知識而言,體育教師不僅通過向?qū)W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shù),而且對學生已形成的緘默知識進行編輯、修飾和改善的過程”。總之,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都存在于教學內(nèi)容中,與顯性知識不同的是緘默知識“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緘默知識滲透于理論和實踐之中以量變到質(zhì)變的積累來尋求頓悟,把緘默知識“顯性化”表現(xiàn)出來。
3? “緘默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傳遞方式
體育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傳遞可以從“師徒制”式和“顯性化”手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師徒制”式傳遞。“師徒制”式傳遞其實質(zhì)是在強調(diào)“身教大于言傳”,在體育教學中既要教師與學生的直觀參與,也要學生從單純的動作模仿到內(nèi)在意蘊的領(lǐng)悟。第二,“顯性化”手段。多媒體與體育設施等是緘默知識“顯性化”的工具,也是促進緘默知識“顯性化”的手段。緘默知識作為一種不可言狀的存在,體育教師根據(jù)自身的體悟?qū)}默知識進行解讀,并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與習得,非正遷移,即負遷移。這會使得體育教師對緘默知識“越描越黑”,即體育教師運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來展現(xiàn)緘默知識,不能使學生理解動作技術(shù)的奧妙,反而使學生對該動作技術(shù)的理解與運用產(chǎn)生偏離,適得其反。筆者認為在體育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傳遞方式應以“師徒制”式為主,以期學生尋求內(nèi)在意蘊的頓悟。而教師可以通過體育媒介使教師教授的動作技術(shù)、技戰(zhàn)術(shù)更形象、更規(guī)范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4? 結(jié)語
(1)在體育教學中無論是存在方式,亦或是教學方法都存在大量的緘默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通過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下建立教學氛圍,即非正式學習文化環(huán)境,進而促使緘默知識“顯性化”。
(2)由于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學習、認知和情緒的發(fā)展受到緘默知識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基本技術(shù)的教學,卻忽視了學生技能和情感價值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了很多基本技術(shù)卻沒有運用技術(shù)的能力,經(jīng)過九年的體育教育,學生卻掌握不了一門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即要重視基本技術(shù)的傳授,也要關(guān)注學生的技能情感價值。
參考文獻
[1] 波蘭尼.個人知識[M].許澤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石江年,張建華,張惠珍.論緘默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存在與傳遞[J].體育學刊,2014,21(1):86-90.
[3] 陳新萌,趙光圣.身體的“在場”與話語的“缺席”:武術(shù)緘默知識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2):25-31.
[4] 阮永福,楊勇杰.對“緘默知識”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9):82-85.
[5] 劉暉.“教授”與“習得”—緘默知識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困境的解蔽[J].體育文化導刊,2017(8):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