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雯 王平
[摘要]徐州豐縣農產品資源富饒,產品特色突出。發展農產品電商可以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減少中間交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徐州豐縣地區農產品電商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保障不足、質量標準化不統一、品牌知名度低、農產品電商人才匱乏、集群化組織化較低等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農產品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多渠道培養引進農產品電商人才、強化品牌建設和溯源體系建設、引導農產品集群化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電商扶貧;豐縣;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323.7;F724.6[文獻標識碼]A
中央一號文件從2013年至2018年連續五年關注農村電商,農村電商的發展可突破農村原有的市場局限,具有跨地域的特點。近年來,農村電商迅速發展,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成為富民增收、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引導農村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徐州豐縣農產品資源富饒,產品特色突出,具有發展農產品電商的基礎和優勢。
1 豐縣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
近幾年,豐縣作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依托“互聯網+”的機遇,大力促進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堅持以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產業和改善農民經濟生活的重要支撐點,將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實現農業創新。推出電商化,現代化,網絡化產品,結合徐州豐縣紅富士蘋果、白酥梨等特色農產品,秉持電商扶貧的理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其中豐縣大沙河鎮獲評“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鎮”,全縣共有電商企業230余家,銷售農副產品的電商企業50余家,個人網商12000余家。2017年,豐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65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農副產品銷售額5.8億元;紅富士蘋果、白酥梨、山藥、牛蒡等20多個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年銷售20多萬t,交易額近3億元,帶動豐縣人均收入增收效果顯著。但其農產品電商發展中還存在制約因素,豐縣應與時俱進,讓自身特色農產品真正的走的出去,走的遠,走的響亮。
2 豐縣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電商基礎設施保障不足
徐州豐縣電商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徐州豐縣電商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未實現全縣覆蓋。究其原因:第一,羊群效應制約電商基礎設施發展。大部分電商企業都是跟隨著目標企業模仿式發展,豐縣大部分企業都處于初級階段。信息內容,網絡建設,技術標準,發展水平,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建設不夠完善。第二,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制約線下平臺建設。線下平臺采取單一模式集成,信息流通不暢,管理制度服務制度還有待提高。電商管理層和電商服務層不能實現及時對接,不能及時將最新的電商發展理念傳達給員工和顧客。第三,經濟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先進電商設施建設。不管是線上電腦等終端設備還是線下的冷鏈配送車裝設備,都沒有配置先進的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徐州豐縣農產品電商服務水平,阻礙農產品電商發展。
2.2 質量標準化不統一
徐州豐縣充分打造徐州紅富士蘋果、白酥梨等各種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但是由于農產品采摘保存方式、保存時間等存在差異,營銷策略也各不相同。農產品種類較別多而且復雜多樣,相應的標準不統一,許多農產品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還大量存在,具有“三品一標”的農產品數量及其比例較低。售后質量標準不統一,農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一般來說保質期較短而且保質不明確,消費者和商家在農產品變質及退換貨方面存在爭議。這極大影響了商家的信譽,對農產品的銷售造成不利影響。
2.3 品牌知名度低
徐州豐縣現有的農產品中,“三品一標”農產品所占比例較低,消費者無法有效識別優質產品,加之網絡產品的銷售價格因素較為敏感,“劣幣驅逐良幣”導致貨真價實的農產品難有市場。另外,農產品質量標準不夠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名品牌培育的難度,徐州豐縣目前大部分的農民網商銷售的農產品處于無品牌狀態,產品附加值較低。如豐縣的蘆筍、黃皮洋蔥等由于沒有知名品牌,知名度低,導致電商銷售量低。
2.4 物流體系不完善,配送成本高
城市物流之所以發展迅速除了依托交通便利之外,最大優勢在于城市格局決定網購人數較為集中,物流公司便于規劃合理路線,將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而農村市場則完全不同,徐州豐縣以平原為主,其農村人口分布特點為:集中少,分散多,物流問題不僅使農戶網購不方便,也掣肘了農產品網上銷售。大多數農產品商品價值較低,但運輸成本較高,特別是生鮮類產品的冷鏈物流費用讓農民望而卻步。而且農民單獨經營農產品人數多,產品未得到有效集成。綜上所述,徐州豐縣的農產品電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突出。
2.5 電商人才缺乏
徐州豐縣電商主打農產品銷售,主要電商基地在于農村。然而目前農村的電商觀念不少都停留在“能上網能開網店的”原始階段,對于農產品營銷、宣傳推廣、產品策劃等方面還存在知識短缺和技術欠缺。其次,目前城市化發展迅速,尤其是大學生創業發展需求大,希望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導致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更愿意留在大城市發展,將最新的知識體系和發展方向留在城市。所以,農村的大部分人口都沒接受過良好的專業知識教育和專門銷售技能培訓。另外徐州電商60%以上還處在單槍匹馬的局面,豐縣地區尤為突出。人才不能有效整合,人才供需信息不匹配,電商人才缺乏制約著徐州豐縣電商經濟的發展。
2.6 集群化組織化程度較低
徐州豐縣農產品長期以來處于單打獨斗、自產自銷的生產經營方式,農產品不能進行整合銷售,極大影響了農產品網上銷售的效率。且部分農特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競爭力,農產品銷售的供應商、銷售商、客商之間聯系不夠緊密,信息不能第一時間傳至供應商、銷售商和顧客之間。沒有專門的集群產業鏈,集群組織化較低,組織模式不完善,導致農產品產業鏈鏈與鏈的連接不夠密切,信息得不到高速有效流通,導致農產品電商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強。
3 豐縣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效服務。充分利用已有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尤其是貨物監管中心,貨物配送中心,貨物存儲中心等。完善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4G網絡全面覆蓋農村電商網絡,逐步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網絡保障。配置電信服務補償機制,提供電商公共平臺和私營網絡的寬帶支持,降低創新型企業寬帶網絡建設及使用費用,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網絡的覆蓋率,及時進行信息傳遞。推動農村信息化發展,統一整合農業、農產品信息資源,進一步提高信息匹配度。
3.2 推進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
推進特色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抓實“三品認證”,確保企業、組織、農民個體電商銷售服務的正規性和安全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水平,促進豐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進一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加強監管力度,對售賣網點、網絡銷售的線下中心進行農產品品質定點檢測。對于特色農產品重點基地、農貿市場、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進行抽樣檢測,爭取合格率達98%以上,確保農產品銷售的安全性和高質量。強化認證監管,積極引導和組織企業、個人進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力求取得“綠色食品”證書,“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證書,“無公害農產品”證書等榮譽稱號,擴大豐縣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
3.3 完善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應采取以市場為主導,行政手段輔助,健全網絡,統一平臺,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等一系列的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大力建設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整合資源,匯集產品、倉儲、銷售和運輸于一身的物流體系。發展物流供應鏈,使農產品提供商、農產品銷售商、農產品購買者在一條集成組織鏈上。整合供應鏈信息,使農產品更快捷地送到消費者手上。建設物流中心,將全縣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具有豐縣特色的物流配送體系。根據豐縣地形特點和農產品分布情況,科學選擇物流中心,方便輻射。實施智慧物流試點工程,如徐州的飛馬配送,力求將農產品更高效送至顧客手中。
3.4 多渠道培養引進電商人才
人才是農產品電商發展中最重要的軟設施。通過電子商務專業培訓,打造各種專業人才,如:網絡軟件人才,涉農人才,精通數學、金融、會計的知識型人才,組成一支專業的電子商務人才隊伍。與各職業院校、本科院校建立人才對接機制,利用寒暑假或者大四畢業生實習時間,提供專業老師帶隊指導,精準教學,促進人才流進。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給年輕人更多創業創新的機會,給予有想法有前景的創業者更多經濟上的幫助與支持,讓年輕人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能帶動家鄉經濟更美好發展,共同打造美麗農村。
3.5 引導農產品集群化發展
結合徐州豐縣資源優勢和農產品產業優勢,梳理主導產業鏈。以主導產業鏈為中心,通過要素集聚,在產業節點上橫向成鏈。如徐州豐縣大沙集鎮農產品特色凸顯,物產富饒,享有“果都”的美名,目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大沙集鎮農產品為主導產業,首先發展最具特色的紅富士和白酥梨。其次,在橫向成鏈的形成下,發展縱向成鏈,擴大銷售農產品品種,出售特色農業蔬菜,打造具有豐富產品種類的農產品電商之城。橫向成鏈和縱向成鏈集合下,再次擴大產業集群,增加集群要素,以創新集群驅動,讓徐州豐縣的農產品產業化向更遠發展。
3.6 加強品牌建設和追溯體系建設
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是短暫的宣傳,短暫的好評能建立起來的。應充分利用豐縣悠久的歷史人文文化,給產品注入故事及風土人情,在注重品牌文化的精神和氣質基礎上培育更多更好的品牌。同時加強農產品品牌的監管,確保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質量。豐縣應依托《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逐步建立農產品溯源信息化平臺,制定溯源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落實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
綜上所述,農產品電商可以有效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節省流通成本,達到富民增收的效果。徐州豐縣應在既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基礎上,完善相應電商基礎服務設施,促進農產品產業集群,提高物流配送服務,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給予創新創業政策支持,吸引大學生回鄉創業,發展創新,從而逐漸打造出自身獨特的農產品電商品牌。
[參考文獻]
[1] 吳坤.談蘇北地區農村電商的發展:以徐州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1).
[2] 宋瑛,楊建安.重慶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
[3] 董倩文.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