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元江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因此,元江縣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助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集體經濟;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1.32[文獻標識碼]A
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元江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強化“三農”服務工作,確保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截至2018年底,元江縣10個鄉鎮(街道)、81個村(社區)、765個村(居)民小組,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9072萬元,其中:經營收入410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1585萬元、投資收益38萬元、補助收入6129萬元、其他收入91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總支出達9494萬元,其中:經營支出541萬元、管理費用支出6991萬元、其他支出1962萬元;本年收益-422萬元;可分配收益達9340萬元;當年有經營性收入的村(社區)有56個,當年無經營性收入的村(社區)有25個。
2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經濟總量較小,發展后勁不足
2018年元江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054387萬元中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只有9072萬元,占比0.9%,且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中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資收益只有2033萬元,占比22%,補助收入和其他收入7039萬元,占比78%。從經濟總量構成情況分析,元江縣農村集體經濟總量較小、入不敷出,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弱,發展后勁不足。
2.2發展不平衡,存在“空殼”村
縣城及壩區鄉鎮(街道)交通便利的村(社區),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高;山區鄉鎮交通不便的村(社區),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低,甚至存在“空殼村”。全縣81個村(社區)中,當年有經營性收入的村(社區)有56個;當年無經營性收入的村(社區)有25個,“空殼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全靠上級財政補助資金來維持。
2.3資產資源管理不夠規范,存在安全隱患
農村干部對資產資源管理不夠重視,存在把資金管理好就行的思想,對集體資產資源增減變動情況登記不全面、不細致甚至不登記臺賬,憑記憶掌握資產資源大概存量,也未按報賬制度如實上報給鄉鎮(街道)代理中心,從而導致集體資產資源管理混亂、底數不清、不夠規范,存在安全隱患。
2.4扶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集體經濟支出9494萬元中經營支出只有541萬元,占比6%,而管理費用和其他支出達8953萬元,占比94%。因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加之各級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導致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滯后。
2.5缺乏經營管理人才
因村(社區)干部待遇低,大部分懂經營管理、有闖勁的人不愿意到村(社區)工作。而當前在村(社區)工作的干部多數綜合素質偏低,不懂經營管理,沒有闖勁,安于現狀,缺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意識,不能立足已有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優勢創辦農村集體企業增加集體收入。
3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策建議
3.1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根據中央、省和市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推進元江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有效解決農村集體產權主體模糊、決策獨斷、監督不善、分配隨意等問題,切實維護農村集體及每個成員的利益,不斷增加農村集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將招商引資工作延伸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各級黨委、政府要創新招商引資工作,出臺服務政策,將發展潛力大、資金雄厚和誠信較好的企業引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投資建廠,開發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并帶動培育農村集體企業,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經濟收入。
3.3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創新思路、敢于擔當,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挖掘利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一是積極探索“區位型”發展模式。城鎮(集鎮)周邊、公路沿線、旅游景點、人口居住密集區等地方,充分利用村(組)集體資產資源或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利用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符合土地規劃前提下,利用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發展相應產業,開發建設集貿市場、商鋪、倉儲、農家樂、停車場、修理廠等設施,采取租賃、承包等經營方式,利用區位優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二是積極探索“產業型”發展模式。依托本地產業特色優勢,整合部門項目扶持資金,利用集體積累資金、產業扶持資金、脫貧攻堅資金等,積極與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聯合發展,采取流轉土地入股、技術指導服務、電子商務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利用產業優勢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三是積極探索“股份型”發展模式。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可采取獨立經營、承包、租賃、參股、入股、聯營等方式盤活集體存量資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四是積極探索“實體型”發展模式。在交通便利、資源條件好的地方,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品牌,創辦農業莊園、生態畜(禽)養殖場,注冊成立公司、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采取承包經營方式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3.4配強村級班子
一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以人才為支撐,必須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從文化程度高、經營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能力。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標準,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和開拓進取、無私奉獻、不怕吃苦、廉潔自律的人選進班子。二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村級干部隊伍綜合素質,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通過各種方式對村干部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三是改革村級考評機制,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考核村級的主要指標,讓村級組織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增加群眾收入上來。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財政政策支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建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基金,向農村集體經濟項目傾斜,重點向經濟薄弱的農村集體經濟項目傾斜。對發展計劃可行、經營風險小、管理科學的農村集體經營項目給予專項扶持,加大資金投入。二是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供優質服務,開辟綠色通道、降低貸款利率等,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關稅費“能減則減、能免則免”,盡量減輕負擔。三是在不違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和不改變集體資金實際控股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專業技術人才和社會能人進入農村集體經濟,形成完善的股份制運營政策體系,進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強化資產管理,建立起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管理有序、運作規范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廣大股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3.6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實
一是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跟蹤監督管理農村集體經營性項目,加強財務管理,做到項目資金專款專用,確保經營性項目落地產生經濟效益,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二是定期開展農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掌握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運營情況,防止集體資產資源流失。三是加強審計監督,定期開展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常規審計,防止侵占集體資產,防止和糾正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行為,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中共玉溪市委辦公室.玉溪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方案[N].玉溪日報,2018-12-10 .
[2] 金錦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廣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41).
[3] 劉開平,李銳.激活能人帶動 全力精準扶貧[J].甘肅農業,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