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伴隨著高等學校的發展與招生規模的擴張,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相應增加。其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是工作重點,更是工作難點。如何幫助這些同學解決現實問題、順利完成學業,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關鍵。在堅持傳統資助育人工作模式下,通過滲透“互聯網+”理念,開展資、育兩方面工作,解決農村家庭困難學生現實與思想問題,推動資助育人工作開創新局面。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識碼]A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提供的月生活費難以支付其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其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占多數,由于長期受到經濟生活方面的壓力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受資助程度、學業學習情況、心理狀況等方面,與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比有所差別。
1 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問題
1.1 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及資助欠缺精確性
各高校在落實相關文件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校情認定方法。認定程序如下:首先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并提供戶籍所在地鄉鎮政府或者民政局的貧困證明,然后由學生所在班級民主評議小組和班主任共同根據其平時表現和生活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并由全班學生進行民主評議,確定后再報學生所在學院學生工作部門進行最終評議,最后再確定人選并公示。整個評議過程看似民主,但由于全國各地區發展不均衡進而貧困認定標準有差異、相關部們貧困證明開具標準不一以及由于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個人性格內向、有意回避等因素,導致民主評定結果以及資助金額欠精確性。
1.2 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活動參與度低
進入大學后,由于經濟條件的欠缺與生活環境的反差以及中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部分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自卑、怯懦等消極心態。在點對點或者面對面的傳統育人活動中,這些學生往往會逃避參與、消極應對,傳統的育人活動無法將這些學生的消極情緒宣泄出來或者是激發起這些“沉默少數”對于活動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3 學業發展上呈現“兩極分化”趨勢
在學業上,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主動、努力,但存在部分學生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在自卑消極狀態下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極少,導致成績不理想、甚至出現留級、退學的情況。
1.4 大學生涯及職業發展上欠缺規劃性
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目的性較強,但由于家庭環境、成長環境等的限制,相較于其他學生,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對自己學業、職業生涯的規劃;同時,由于社會資源缺乏、就業信息渠道狹窄、社會實踐經驗欠缺等因素,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生在就業的質量與水平上要低于其他同學。
2 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過程中的問題成因
2.1 社會環境因素
一方面,由于環境的改變帶來的不適應。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現在來到城市求學,生活環境、人際交流方式的變化,使得一些適應性弱的學生無法很好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另一方面,在大學,學習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考量因素,大學更注重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但對于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在農村讀書,缺乏音樂、美術的學習環境,長期以來文化課的考試分數就是唯一的衡量標準,考量指標的變化,也使得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所適從。
2.2 家庭環境因素
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面對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相較于城市學生,更缺乏其他社會力量的幫扶,需要獨自一個人承擔家庭的重擔;讀大學,對于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單是一種榮耀,更意味著是一種擺脫苦難的使命,這種“使命意識”則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在促使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生奮發向上時,也成為部分學生的重擔,遭遇挫折下心理更為脆弱。
2.3 個人主觀因素
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理想又渴望成材。但在其進人大學后,面對豐富的校園生活,經濟狀況的差距、視野知識的局限,使得部分學生內心敏感、自卑、內向,不愿與周圍同學溝通交流,對于集體活動存在排斥的心理,對于老師則有意回避或者疏遠;同時,大學不同于初高中的教學方式與評價體系,又使得習慣于農村教育方式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所適從,成為學業上的“沉默少數”。
3 基于“互聯網+”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育人對策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其時效性、效率性、傳播性優勢日益彰顯,通過“互聯網+資助” 形成智慧資助,基于做好傳統資助育人工作下,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借助“互聯網+”新平臺,調動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沉默少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精準幫扶,結合線下資助工作的開展,共同促進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好成長成才。
3.1 建立大數據視野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
在基于傳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下,著力構建大數據資助平臺。因校而異,建立以節儉指數、經濟管理能力、消費頻次、一般社交關系、貧困社會關系、飲食豐富指數、健康指數、時間管理能力為核心指標的科學模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做好精準畫像,實時掌握學生各項情況,動態調整學生資助育人策略,精準資助,使資助工作達到對貧困生進行全面的資助,實現貧困生身心健康、全面協調發展的最佳狀態。
3.2 搭建線上心理幫扶平臺
將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其自立成才的過程目標,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針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輔導內容,滿足學生不同成長段的心理需求。其次,建立線上反饋機制。根據受助對象的成長變化及線上留言反饋,心理輔導的具體方法、受助內容也隨之進行調整。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設置線上宣泄室、線上溝通室,打開“沉默少數”的心結,結合線下活動,促進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需求的滿足。
3.3 抓好線上學業發展平臺
利用直播平臺、慕課等媒介,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可就某一知識點、某一章節開展學霸講堂、教師說等有針對性的線上教育教學互動活動,進而減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問的現象,使得“沉默少數”真正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激發這類學生的內在潛力;同時在完善線上教育教學基礎上,通過線上互動與線下教學相結合,調動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
3.4 構筑線上勵志引領平臺
利用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朋輩勵志引領的作用。借助重大時間節點,運用文字、視頻、微電影、圖片展播等多種形式,在線上進行勵志人物、勵志事跡展播活動,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風尚;同時,根據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處學習階段不同,構建不同模塊不同階段的線上宣傳,引導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針對性選擇符合自身現狀的成長路徑;再次,勵志平臺還根據受助學生所處的成長階段不同開展育人工作,使資助的內容契合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例如,大一階段開展感恩意識教育,大二階段開展誠信教育,大三階段開展成才教育,大四階段開展責任教育,使得學生在大學四年逐步樹立起感恩社會的意識。
3.5 推進線上素質拓展平臺
資助育人工作最終的落腳點是拓展學生素質,進而實現受助學生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的和諧發展。相較于其他學生,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于綜合素質提升的需求也最迫切??稍诰€上微社區中開展線上班集體建設活動,激發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班級活動參與度,重塑學生自信心,增強班級融入感,營造比學趕幫超的線上氛圍;同時在線上平臺定時發布就業信息,促進此類學生更好就業;再次,將線上系統開發、平臺管理的權限賦予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給予一定補助,貧困生通過這些平臺實踐服務和鍛煉,可以開闊眼界,完善知識結構,積累為人處事的經驗,特別是參加一些與技術研發、管理服務相聯系的崗位,使他們在獲取勤工助學報酬的同時,自身變“輸血”為“造血”,打造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線上平臺,真正讓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收獲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于紀航.完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建議[J].教育探索,2008(8):20-21.
[2] 張彥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模式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