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美全
摘要:針對藝術類學生和民辦高職學生的雙重身份,本文提出要結合教育對象專業和個性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藝術;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不僅取決于教育內容,更取決于教育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結合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采取合適的教育形式。針對藝術類學生和民辦高職學生的雙重身份,藝術類民辦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結合專業和學生個性特點,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以思政課堂為主陣地,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關鍵在教師。馬列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時刻關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變化,不斷豐富自身知識結構,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教學與實踐,做到常講常新;要結合藝術類民辦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特點,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用通俗的語言把道理講清楚、說明白,用中國話講好中國故事,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偉大的成就凸顯中國特色和優勢;要結合藝術專業各自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在課程中融入新聞播報、演講、小品、舞臺劇、紅歌會、愛國主義影視廣告作品展示或賞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創新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手機和互聯網等新媒體工具和兩微一端等平臺以及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提升學生抬頭率;要堅持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發揮學生主動性,不是對課堂放任自流,而是要進行合理引導,把控方向。思政課教師要守好“責任田”,在教學過程中堅定“主心骨”、守好“主陣地”、唱響“主旋律”,培養學生愛黨情,激發學生愛國志。
二、以專業建設為依托,促進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同頻共振
“充分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相對于其他專業,藝術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藝術類學生更加重視專業,專業課教師相對于思政理論課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更大。其次,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本身就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重要載體。再次,“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作為未來文化傳承和文藝創新的骨干力量,藝術專業學生更應該肩負重任、勇于創新,充分發揮文藝在傳播愛國主義、凝聚民族力量、高揚時代精神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培育藝術專業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是藝術教育應有之義,也是專業課教師的職責。
首先,專業課教師要通過藝術史的學習和優秀文藝作品的賞析,讓學生感受到老一輩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和優秀作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發揮藝術教育資源的德育作用。其次,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通過創新教學實踐, 讓思政要素和專業發展相互融合,鼓勵學生在文藝文化作品創作過程中將藝術作品與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等資源相融合,“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有形的專業實踐活動過程演變為無形的追求美與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從而擺脫傳統說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三、以新興媒體為平臺,搶占思政新高地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移動終端和新興社交平臺不斷推陳出新,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獲取和傳播信息的主渠道。由于專業因素和個人特點,藝術民辦高校學生更容易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面對新媒體對思想政治話語權的沖擊,思政工作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方式,推動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政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首先,思政工作者應該主動承擔責任,不做網絡輿論的旁觀者,而是要成為輿論的主導者,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教書育人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網絡;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采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話語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時刻要敢于亮劍,理直氣壯地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網絡輿論,培養自己的粉絲,成為思政教育的網絡大咖。
其次,要結合互聯網一代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充分發揮藝術學生的專業優勢,創新思政教育宣傳內容和載體,制作適合網絡傳播的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思想的音視頻、微電影、動漫、網絡游戲等教育資源和在線課程,使宣傳教育“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
再次,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等新媒體官方平臺,對黨和國家新出臺的政策及時進行解讀,對突發事件及時進行權威解釋,對同學們關心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及時回應,讓官方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頭,阻斷謠言傳播的途徑。
四、以社團和校外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藝術類學生本身具有相應的專業才能,而且樂于表現和展示,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實現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專業特點在中華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組織開展系列慶祝或紀念活動,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如舉辦“一二·九”大合唱,傳唱紅色經典歌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舉辦“我和我的祖國”短視頻、攝影、演講等主體活動;在冬至舉辦冬日祭動漫cosplay;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以愛國為主題創作作品或將愛國元素融入作品參加晚會或校內外各種文藝展演活動,如創作體系愛國主義要求的音樂、書法、繪畫、舞蹈、戲劇、攝影、微視頻等作品參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趙翠玲.自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的困境及其出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