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有著“鋼琴之王”的稱號,在鋼琴獨奏曲《鐘》中運用了炫技功能,形成了獨特的鋼琴音樂風格。本文就弗朗茲·李斯特生平進行簡要介紹,明晰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其演奏主題、音樂特色和節(jié)奏節(jié)拍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鋼琴演奏技巧的實際應用方式,旨在更好地透過鋼琴獨奏曲《鐘》來了解李斯特的內(nèi)心世界,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3.6 【文獻標識碼】A
對于鋼琴作品來說,鋼琴技巧是與之相統(tǒng)一的整體,正確的鋼琴演奏技巧的運用,能夠達到良好的演奏效果。鋼琴技巧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具有一定神秘感,并且充滿魅力,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正因為如此,才讓無數(shù)人迷戀于鋼琴本身和鋼琴技巧。
一、弗朗茲·李斯特的生平
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弗朗茲·李斯特,是浪漫主義前期代表之一,生于1811年,父親為貴族管家,業(yè)余音樂家,李斯特自六歲起開始學鋼琴,求教于多名鋼琴家。李斯特九歲時已經(jīng)擁有高超的鋼琴技藝并舉行了公演。李斯特十歲時隨父親入住維也納,似師從車爾尼繼續(xù)學習鋼琴。十三歲時學習寫歌劇,受到音樂大家的影響,他的演奏和創(chuàng)作也都有所變化,李斯特的演奏水平登峰造極,在歐洲享有盛名。李斯特能夠通過鋼琴演奏出管弦樂效果,獨創(chuàng)背譜演奏,榮獲“鋼琴之王”稱號。李斯特在世界音樂史上有著重大影響,在社會浪漫主義的影響下,李斯特將炫技的功能應用于鋼琴曲中。
二、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的創(chuàng)作背景
鋼琴獨奏曲《鐘》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采用升G小調(diào),為6/8拍,以帕格尼尼的《鐘》為靈感。從樂曲結(jié)構(gòu)來看,《鐘》為三段體曲式,將主題反復和跳躍式變化運用于樂曲中。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一場音樂會,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七月革命爆發(fā),在社會變革下,李斯特創(chuàng)作了《革命交響曲》,七月革命后人們的情況沒有好轉(zhuǎn),李斯特對此萬分失望,在帕格尼尼音樂會的影響下,李斯特重新振作,一番努力之后就通過鋼琴獨奏了《鐘》。
三、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的演奏分析
(一)演奏主題
鋼琴獨奏曲《鐘》是由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演變而來,共由三段組成整個曲子,每一段主題不同,使得鋼琴彈奏也富于變化,樂曲開始階段,前奏簡短,以鍵盤技巧來演奏高音部分,將鐘聲生動展現(xiàn)出來,中間部分則通過短促敲擊聲音來展現(xiàn)樂曲之清脆。第二主題中,通過鍵盤技巧來展現(xiàn)鐘聲嘀嗒嘀嗒,跳躍的節(jié)奏下,演奏變化較大,營造出活潑的氣氛,閉起眼睛仿佛能夠感受到面前有一部鐘。最后主題則以前兩個主題為鋪墊,更為濃烈、輝煌,在愉快的氣氛中結(jié)束樂曲演奏。
(二)演奏音色特征
樂曲開始階段有簡單前奏,中間為高潮部分,將“鐘”的聲音深刻體現(xiàn)出來,有力的鐘聲能夠?qū)⑷藗兦榫w進行有效帶動,隨后出現(xiàn)小鐘敲打聲音,原曲為小提琴演奏,通過鋼琴鍵盤老進行模仿,在高音區(qū)演奏中,模仿各種歌聲。是對著主題的互相切換,令樂曲整體華麗度得到明顯提升。樂曲演奏最后,以愉悅、歡快的氣氛結(jié)尾。整個樂曲大約為4分鐘,樂曲中包含了帕格尼尼《B小調(diào)第二號小提琴協(xié)奏曲》,通過改編,形成鋼琴獨奏幻想曲,通過艷琴演奏來賦予樂曲真實感,形成一種真實化的鐘聲感覺。
(三)節(jié)拍和節(jié)奏
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使用升G小調(diào),為6/8節(jié)拍,前兩小節(jié)節(jié)奏需要左右手交替演奏,音之間存在一定跨度,控制在八度到十六度之間,對鐘的聲音進行模擬。整個曲子速度較快,若想要在演奏過程中順利完成跨越十幾度的演奏,實際演奏難度較大,可通過鍵盤跳躍來完成跨度,這也是正是整個曲子的亮點所在。在曲子演奏過程中,鐘聲因變奏方式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充分體現(xiàn)出來。
鋼琴獨奏曲《鐘》中,基本結(jié)構(gòu)為三段式,通過每段變化與反復來展現(xiàn)曲子的奇妙,包括變奏曲和回旋曲,每一段的主題在演奏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能夠充分展現(xiàn)出演奏者的高超技能。李斯特鋼琴獨奏曲《鐘》的改編,與其他樂曲對于《鐘》的演奏而言,樂曲的主題得以重復,鋼琴演奏技巧充分展現(xiàn)出來,帶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現(xiàn)如今鋼琴家演奏會上也經(jīng)常以《鐘》作為演奏曲目。
四、鋼琴演奏技巧的實際應用方式
在鋼琴獨奏曲《鐘》的演奏過程中,演奏手法主要為變奏法,通過曲目主題相互轉(zhuǎn)換來形成一個完美樂章。在鋼琴演奏過程中,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八度快速重復音等都是比較常用的演奏技巧。
就單手極大音程斷奏來看,主要出現(xiàn)于高音區(qū),即便是錯一點就會出現(xiàn)刺耳的聲音,仿佛鐘出現(xiàn)故障,跳躍部分超出人手極限。因此單手極大音程斷奏對于彈奏技巧存在較高的要求。李斯特在鋼琴獨奏的過程中,要將旋律聲部音突出,保證跳躍的準確性,將主旋律突出,通過裝飾音大跳來修飾個別部位,從而達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就高速輪指來看,主要包含兩段,第一段是3連音,要求1、2指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指輪難度較高的情況下,需要明確每組三連音的具體位置,保證彈奏的準確性。第二段輪指難度更大,432輪指對于3個手指的獨立性都存在較高要求。輪指彈法的重點在于,通過1關節(jié)將琴鍵勾住,但不可用手腕震動,這就要求演奏者勤于練習,保證演奏的準確性與清洗度,確保鋼琴具有較強的靈敏度。
就左手雙音震音和右手八度來看,思維剛好相反,兩只手運行技巧難度較大,極易導致演奏者左右腦思維出現(xiàn)混亂,甚至出現(xiàn)相互干擾的情況,極易導致思維障礙,因此在鋼琴獨奏過程中需要將左右手有效配合,一般的演奏者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掌握。
帶大跳的雙手和弦技術就是在大跳完之后的,操作難度較大,需要調(diào)準,并明確雙手和弦,并將旋律聲部凸顯出來。
《鐘》作為一部經(jīng)典曲目不僅僅是對技巧的展示,還是對作曲家自身的情感與想象力的表達。與浪漫主義的藝術家相似的是,作曲家為樂趣富有了新的活力,使作品能夠更加鮮明的體現(xiàn)出人們用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采用鮮明的藝術色彩的方式,能夠使樂曲更好的表達情感,這部作品到今天為止仍然能夠為鋼琴藝術家起到指引的作用,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實際鋼琴作品中的應用,鋼琴技巧是與之統(tǒng)一的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弗朗茲·李斯特的鋼琴獨奏曲《鐘》將鋼琴演奏技巧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在獨奏實踐中,將鋼琴技巧與鋼琴作品完美結(jié)合,充分展現(xiàn)出鋼琴技巧的神秘,所滲透出的邏輯性也較為深刻,這就令鋼琴演奏更具魅力。在鋼琴演奏技巧實際應用中,要基于演奏主題來加以正確運用,充分展現(xiàn)音色特征,達到良好的鋼琴獨奏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雪雁.淺談李斯特的鋼琴獨奏曲《鐘》及其演奏技巧[J].青年文學家,2015(14):137,171.
[2]丁東.淺談李斯特練習曲《鐘》的演奏技巧[J].音樂大觀,2015(3):119.
[3]劉玲.李斯特鋼琴作品《鐘》的演奏特點賞析[J].北方音樂,2017,37(6):106
[4]譚巧.淺談李斯特鋼琴作品《鐘》及演奏[J].黃河之聲,2015(13):14-15.
作者簡介:王柏琪(1998—),女,吉林省長春市人,本科,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6級音樂表演二班鋼琴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