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包含學前教育、幼兒心理教育、聲樂、舞蹈等教育內容,舞蹈課程為學前教育教學的必修課。舞蹈教育屬于藝術教育,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教育中,具有培養學生舞蹈專業知識、溝通能力與審美情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幼兒舞蹈教學問題,并提出對幼兒舞蹈課程進行改革創新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所開展的舞蹈教學,與藝術院校開設的舞蹈教學課程存在著較大差異,更注重對學生幼兒教學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中,不僅要進行舞蹈動作、舞蹈表演技巧與情感的教育,還要加強對學生舞蹈領悟力、溝通表達能力的教學,解決舞蹈理論與舞蹈演練實踐之間的脫節問題,從而滿足幼兒教育的職業技能要求。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的培養目標不明確
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舞蹈教學,仍舊沒有規范的教學大綱予以指導,也缺乏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開設的幼兒舞蹈課程無法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高職教師重舞蹈技能教學、輕舞蹈編排與訓練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對學生情感體驗、溝通表達能力與藝術感染力的教育,使學生出現只會舞蹈表演、不會舞蹈教學的窘境。因此從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教師的培養方面來看,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教學,缺乏與幼兒教育相關的培養目標、舞蹈實踐,這不利于學生舞蹈編排能力、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幼兒舞蹈教學課時少、教學內容缺乏規劃
高職所開展的學前教育教學,舞蹈課程在教學中只占有較小的比例與課程,通常為1周1~2節課、每節課90分鐘,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環境下進行課程組織,成為幼兒舞蹈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高職教師在幼兒舞蹈教學內容的組織過程中,往往根據舞蹈教材的理論知識,進行循序漸進的舞蹈教學內容講解,學生按照教師要求進行舞蹈理論知識、表演技巧的學習。雖然這一“講授式”舞蹈課程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的舞蹈理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忽略了對學生現代舞、民族舞、芭蕾舞、中國舞等舞種的精細化教育。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基礎較差
學前教育專業招收的學生為全日制學生,這些學生在入學前很少接收舞蹈教育或培訓,他們缺乏對舞蹈基礎知識、舞蹈動作的掌握,身體的軟開度、柔韌性與協調性等不能達到要求。在這一幼兒舞蹈教學的現實要求下,高職院校教師所開展的舞蹈教學,很難激發學生舞蹈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面對較大舞蹈練習困難,或者無法掌握某一舞蹈項目的練習動作時,會產生懈怠、退卻與厭倦的心理情緒,這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舞蹈學習自信心、幼兒舞蹈教學質量。
(四)幼兒舞蹈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高職院校幼兒舞蹈課程的教學,往往以舞蹈理論、舞蹈課程實踐等的結合,作為兒童舞蹈教育、舞蹈創編的重要模式,來激發學生舞蹈學習參與度與積極性。但教師在幼兒舞蹈課程教學中,將舞蹈課程教材作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開展程式化的舞蹈學習教育,又會造成舞蹈教學情境、教學互動與教學指導等教學內容的缺失。在幼兒舞蹈課程教學評價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過于片面化,主要針對舞蹈理論考試成績、舞蹈表演技巧,對學生的舞蹈學習作出簡要分析與點評,缺少學生自評、學生對學生之間的評價。而且從舞蹈學習的考評標準來看,高職教育部門或教師注重舞蹈理論、舞蹈實踐的評價,忽視學生舞蹈創編能力、幼兒教學能力、審美品位與文化素養的評價,這種單一化、固定化的教學評價缺乏客觀性。
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的改革創新策略研究
(一)構建符合學生發展的舞蹈教學課時、教學目標
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需要以學生職業發展為指導,構建明確的舞蹈課程教學目標,增加舞蹈教學課時,對學生展開舞蹈基礎理論、舞蹈內容實踐的教學,才能實現學生舞蹈專業技能、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一方面,對于那些舞蹈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只能從舞蹈基礎理論,以及橫叉、豎叉、抱前腿、抱后腿等軟開度動作的訓練著手,一步步進行舞蹈課程、幼兒教學內容的教育,盡可能拉伸學生肌肉、重塑學生的身體機能;另一方面,對于有著良好舞蹈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強化學生對舞蹈動作的領會與理解,抓好現代舞、民族舞、幼兒舞、舞蹈劇目的編導與排練,使學生在掌握基本舞蹈動作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幼兒舞蹈組織與教學能力。
(二)加強專業幼兒教學、舞蹈實踐課程的組織
高職學前教育舞蹈教學的專業性、實踐性,是幼兒舞蹈教學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舞蹈教學內容、舞蹈教育方式的學習,成為幼兒園舞蹈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首先從幼兒舞蹈教學的專業性來看,教師應以舞蹈編排、舞蹈溝通表達等內容的教學為主導,向學生傳達相應的舞蹈教學方式、表達技巧,培養學生在舞蹈教育中的專業素養、靈活變通能力,而不是注重于舞蹈理論知識、舞蹈動作的講授教學;其次,針對幼兒舞蹈的實踐課程,教師可以聘請舞蹈表演藝術家,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的見習活動,對學生進行舞蹈表演的觀摩、演練教育,深化學生在舞蹈實踐學習中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舞蹈教學組織、實踐能力。
(三)引入多樣化的幼兒舞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傳統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通常以舞蹈理論、舞蹈實踐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在幼兒舞蹈課堂中,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基于此,引入多樣化的舞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舞蹈理論、舞蹈創編與舞蹈專業修養的教學,就成為舞蹈課程教學的必經之路。教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教學設備,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舞蹈課程情境,通過舞蹈知識引導、課程實踐與互動交流的方式,來拓展與豐富學生的舞蹈學習視野,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與探索精神,來加深學生對舞蹈創編、舞蹈教學模式的理解。
(四)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提升舞蹈教學的實用性
高職教師對學生舞蹈學習的評價,應摒棄傳統的成績評價觀念,構建舞蹈理論、舞蹈演示、舞蹈創編等于一體的評價體系,進行學生多方面舞蹈技能的客觀性評價,才能有效提升舞蹈課程的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一方面需要建立教師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教學評價機制,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與激勵評價;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生的舞蹈考試成績、課堂參與度、課堂表現、實踐與表達能力等,對學生作出公正、客觀評價,使學生認知到自身在舞蹈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三、結語
高職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常常以本科院校、藝術院校的舞蹈教學模式為標準,進行兒童舞、現代舞與民族舞等的教學,來提高幼兒教師的舞蹈專業水平。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舞蹈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幼兒舞蹈的教學課時,進行課時擴充、教學內容規劃與教學方式組織,盡可能在保證完成日常舞蹈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舞蹈編排能力、教學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蔣菲菲.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模式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
[2]吳瑩.關于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8(8).
[3]孟文琴.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需要把握的“三個力”[J].青海教育,2013(1).
作者簡介:韓陽(1986—),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本科,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