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琴
新一輪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課程自主權,教師應是學校課程的開發者與實施者。但是很多教師對課程開發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教師個人的成長也是相對孤立的。為此,江蘇省鎮江市石橋中心小學結合本校課程建設實際,針對如何改變教師對課程的認識,引領教師積極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從而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一、明晰課程意義,提升教師課程理解力
一直以來,教師個體的發展是相對孤立的,容易游離在學校整體發展之外。加上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以及自身理論知識的局限性,很多教師對課程開發的意義以及如何開發不太清楚,由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困惑。
俗話說:“綱舉才能目張。”因此,學校首先組織全體教師充分研讀了本校的總體課程規劃,使教師充分了解了學校“阡陌課程”的核心理念、整體架構等信息,知曉了學校課程是基于學生需求和學校發展而開發的,目的是轉變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及家國情懷。而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需要每位教師參與的,教師應當用研究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學校已有的課程、教材,審視每天習以為常的課堂,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進行課程的整合與創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二、梳理課程內容,提升教師課程開發力
1.基于學校大課題研究的校本課程開發。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省“十三五”規劃課題“以農耕文化為載體的阡陌課程的實施研究”中,“阡陌課程”規劃中共列舉了八本校本教材,筆者選擇了其中的《節氣里的詩詞》,帶領教師挖掘課程資源,進行內容梳理。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春雨》《詠柳》,四年級教材中有《四時田園雜興》,《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中描繪春天的詩詞更是不少,這與學校正在研究的二十四節氣文化相關聯,可以進行學科課程的整合。為此,筆者找到語文組教師,每個年級(一至六年級)負責春日里的一個節氣,搜集相對應的詩詞。如對應“春雨驚春清谷天”,便有了《立春偶成》《春夜喜雨》《春日雜興》《春分》這樣的組詩,很適合學生理解閱讀。以此為例,舉一反三,經過一番研討、編校,針對低中高三個年段的《節氣里的詩詞》校本教材應運而生。
回顧校本課程從開發到成果呈現,教師們經歷了“質疑—討論—實踐—匯編”的過程,對課程的認識也從模糊走向清晰。
2.基于學生真實生活的班本課程開發。課程開發固然凝聚著教師的智慧,但如果這個過程是由師生共同合作經歷的,將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學校各班“班花”班本課程的開發,按照先體驗實踐后梳理匯總的順序,使課程編制水到渠成。首先,學校為每個班級準備了廢舊輪胎做成的花盆,各班主任根據班級學風、學情以及要打造的班級文化擬定一種花卉作為班花;接著是種植,由師生、家長共同完成;之后就是靜候花開,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班主任定期組織學生觀察并記錄班花的成長;到了開花結果的時節,“我與班花同生長”的主題班會活動就誕生了,學生可吟可誦、可寫可畫;最后,把師生共同種植養護的過程及學生的作品進行匯總整理,就完成了各班的班本課程。在一次班主任沙龍上,大家經過商議,將此班本課程命名為“花之語”。班本課程“花之語”在鎮江市京口區精品校本課程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成為師生喜愛的共創課程之一。
3.基于鄉土資源整合的校外課程開發。學校毗鄰萬頃良田,悠久的農耕文明與現代先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并存;學校鄉土資源豐厚,有千年古居,有斷山墩遺址,有四百年歷史的朱氏宗祠,是鎮江東鄉非遺文化的聚集地。學校充分利用本土教師了解地域文化的優勢,設計并開發了“家鄉尋訪”游學課程。一是走進非遺文化系列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家鄉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古老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走近現代農業系列活動,學校與現代農業園主動對接,使之成為學生校外實踐課程基地,并組建社團,聘請一位熟悉農事生長的老教師擔任社團負責人,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體驗春播秋收,感受現代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最終,教師將學生的游學內容、過程體驗按年級段分類整理,由此完成了“家鄉非遺情”“古韻石橋”校本課程的開發。
三、強化課程管理,提升教師課程執行力
有了課程內容和校本教材,只是課程建設的起步,更重要是有效實施。學校研究制定了《學校校本課程教學管理與評價細則》,明確了校本課程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要求,由教學部門負責督查,定期反饋課程實施情況。在此基礎上,分類分項針對所需要實施的校本課程制訂實施方案,要求依案行事,強化學科滲透,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才是落實課程執行力的主陣地。因此,學校在課程實施管理過程中聚焦課堂,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如“走近古農具”一課的教學方案中,強調了“觀、制、畫”三個環節,要求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進行課程整合實施。因此,第一節課由科學教師組織學生參觀非遺展覽館,認識農器具,并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收集農具的相關資料,開展組內交流;第二節課由勞動技術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微型農器具,并展示作品;第三節課由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發揮想象,畫出未來更為先進高效的農具。這樣的課堂是學生喜歡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體現了教師有效的課程執行力。
四、注重課程評價,提升教師課程品鑒力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應具備一定的課程品鑒力。只有滿足學生多元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深得社會支持、家長認同、學生喜歡的課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質課程。
為此,學校出臺了《學校校本課程評價實施辦法》,由學校督學負責落實,對所開發實施的校本課程開展多維度的評價,建立課程評價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手段,培養教師課程評價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其課程品鑒能力的提升,也為今后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與實施過程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過三年的課程探索實踐,學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為一所只有12個班級、40名教師的小規模農村小學,實現了市級拔尖人才零的突破,形成了一支擁有1名市學科帶頭人、2名市級骨干與6名區級骨干的優秀教師隊伍;申報的課題“以農耕文化為載體的阡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被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所制定的“阡陌課程”在江蘇省精品課程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學校于2017年4月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蘇省小學特色課程基地學校”,并于2019年順利通過專家評估驗收。對教師而言,這些成果不只是巨大的激勵,更是他們拔節成長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