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珩
摘要:門德爾松,德國著名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的著名音樂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多部作品,他的創作注重個人情感的表現,并力圖滲透到歌曲的靈魂深處。他所創作的《無言歌》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選取了門德爾松《無言歌》中的《信心》(Op.19,No.4),其結構單純,優雅明凈,雖略帶傷感,但又似有不可言說的浪漫。筆者即以此曲為例,以分析法和文獻研究法為主要方法進行簡要解析,從而對門德爾松《無詞歌》的音樂創作的手法進行研究與思考,為日后對門德爾松其他作品的研究堅實基礎。
關鍵詞:門德爾松;《無詞歌》第四首;創作手法
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簡稱門德爾松。他是一位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的杰出音樂家之一,一生創制了多部佳作,如藝術歌曲,小提琴作品等,并首創了音樂會序曲,他獨創的鋼琴體裁《無詞歌》對浪漫主義音樂貢獻極大。門德爾松從小就表現出超群的藝術才華,出生于銀行家富足的家庭環境讓他從小受到了一流專家的教育和指引,其9歲時他的父親送出一支小型管弦樂隊讓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這樣優渥的成長環境以及幸福的家庭讓他無所顧忌的投身藝術創作中。他的創作注重個人情感的表現,其內心充滿了詩意般自由的幻想,并力圖將其滲透到歌曲的靈魂深處。而著名的評論家蕭伯納更公開稱贊他的八重奏“以其引人入勝,全新的音樂風格令全世界驚奇。”從總體看,門德爾松的一系列作品不僅給當時的浪漫主義賦予了新鮮與活力,而且在世界樂壇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門德爾松與《無詞歌》
門德爾松一生創作的音樂體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創的《無詞歌》,從字面意義來理解,它是一種沒有歌詞的合唱形式,實際上它是按照歌曲體裁和形式特點寫作的小型器樂曲,常有一個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1]簡言之其具有歌唱性舒緩流暢的旋律線,伴奏織體似朗照松間的明月般清新明快,優雅明凈且一目了然,為世界人民所喜愛。從1929到1845年,門德爾松共創作了48首無詞歌,還有一首沒有題目,并每六首為一卷,共為八卷出版,出版順序依次為 Op.19,Op.30,Op.38,Op.53,Op. 62,Op. 67,Op.85,Op.102。后人為了更好地詮釋這些作品即為它們加上了標題,如“春之歌”,“信心”等,雖然這并不是門德爾松本人的意思,但對聽眾和演奏者來說其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義。
二、《信心》樂曲分析
本文所選取的樂曲《信心》就是來自門德爾松《無詞歌》中的Op.19,No.4,即第一卷中的作品,是一首再現的三段式的合唱曲。該首樂曲雖不及《春之歌》,《小溪》等其他無詞歌作品沉博絕麗,但此作品辭微旨遠,其結構單純,優雅明凈,雖略帶傷感,但又似一種不可言說的浪漫,雖篇幅規模短小,但在技巧和藝術的創作原則方面卻獨具匠心。曲中旋律與和聲的彼唱此和好似隨波蕩漾的一葉小舟讓人在優美的旋律里流連忘返,筆者即以此曲為例,以分析法和文獻研究法為主要方法進行簡要解析,從而對門德爾松《無詞歌》的音樂創作的手法進行比較深刻的、周到的研究與推敲,為日后對門德爾松其他作品的研究堅實基礎。
本首歌曲是一部帶再現的三段式作品,4/4拍,A大調,中板速度,其篇幅短小,僅31小節,整首歌曲運用了柱式和聲織體,在此織體的寫作中,樂曲并沒有規定幾個聲部,而是按照和聲性伴奏織體來寫的,有合唱以及管弦樂隊的效果。[2]聲部數量常常是根據音樂的發展以及和聲色彩的變換來做出一定的改變。使樂曲聽起來安靜平穩,引子與結尾的尾聲好似一唱一和的鳥啼首尾呼應,將歌曲框架框出。中間歌曲為合唱曲,樂句的重復性特點,讓音樂的主題材料聽覺化,進一步加深了對樂曲的印象。引子與結束部分的材料相同,前后兩部分一呼一應,使樂曲的整體結構更加融合。首先,開頭引子部分(1—5小節)從A大調開始對樂曲整體的柱式和弦材料作概括性的陳述,結構明快,從第2小節開始,中音聲部以及高音聲部運用了逆行手法,分別隨之向上逐級推進力度逐漸增強后逐級下降平息,一起一伏,意義明確,樂曲初始就顯示出安靜平穩的色彩,最后三次重復的主和弦暗示了樂曲的主要部分并為進入首部做出了鋪墊。首部為兩個重復性樂句構成的8小節樂段,第一樂句(6—9小節)從A大調弱起開始,終止采用了屬和弦解決到了主和弦進行;第二樂句(10—13小節)對第一樂句整體進行了再現,呈現出平行樂句方整性的特點,與第一樂句不同的是,第六小節增添了一個小倚音,使其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加強了樂曲的統一性及完整性。中部(14—21小節)引入了新的材料,為兩個各不相同的對比性樂句組成的8小節樂段,中部第一樂句(14—17小節)在第16,17小節中升IV級音短暫的由A大調轉入了E大調,半終止是由K四六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和聲進行;第二樂句(18—21小節)與第一樂句形成對比,從E大調又回到了A大調,半終止由K46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和聲進行,很好地過渡到了再現部。這些處理保證了結構的統一性,使中部連貫,在整體音樂結構中顯得引人入勝。再現部(22—26小節)前半部分高聲部也具有重復性,但在從24小節開始造成了短暫的離調,這時的音樂開始漸強,旋律與和聲構成一個大跳直接釀成了一個雙強的小高潮,試圖突破這種安謐的氣氛,后期經過了大三度下行級進,力度減弱,最后出其不意的結束在27小節上疊入尾聲形成了浸入終止。尾聲部分(27—31小節)是引子的原樣重復,再現部后句的浸入終止在27小節中又作為了尾聲部分的開始,對全曲再次總結,與引子部分遙相呼應,尾部由主和弦重復三遍以增強結束感。
三、總結
以上針對門德爾松《無詞歌》中《信心》(Op.19,No.4)的整體曲式做出了分析,雖然樂曲短小,看似簡單,旋律的背后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與底蘊,運用了再現單三部曲式的結構,引子與結尾部分首尾呼應相互融合,首部中部娓娓道來,浸入終止的處理頗有新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在整首樂曲的結構布局都有層有次。他不僅體現了門德爾松在創作風格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特點, 而且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技巧。門德爾松在創作過程中匯入了自己對美妙生活的追求與自由的幻想,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平素所思所想的主觀體驗。因而在半個世紀之內, 《無詞歌》成為全世界最為廣泛流行的鋼琴小品之一, 在當時的廣大市民家庭音樂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3]門德爾松的作品值得我們將來去不斷地開掘與琢磨。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謝文珊.門德爾松無詞歌伴奏織體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12):136-137+146.
[3]楊瑋.論門德爾松的“無言歌”體及其藝術意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