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璧彥
摘要:民間書法當然來自民間社會,推動民間書法走向正途,必須正確引導民間書法向文化精英學習,鼓勵文化精英關注民間書法,將其精華弘揚。
關鍵詞:民間書法;回到民間
中華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承,更離不開文化在輝煌歷史中的推動作用;要是離開文化的基石,以及文化的創新,中華民族的發展就會少了一份色彩,也會沒有靈魂。在中華文化中民間書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猶如大地之舵、理想之帆,只有把穩舵、揚好帆,才能駛向實現人生夢想的遠方。
一、“民間書法”的發展
自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民間書法”一詞逐漸被頻繁使用,但當下,“民間書法”事實上在目前已變成一個空洞的“標簽”,并且成為由書法層面轉向某些特定書家的標簽。真正的民間,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原生態。如何重視“書法民間”其實是很多人關注與思考的焦點,當對自身不良因素剔除之后,剩下的就是要排除西方文化的干擾,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并且可以不斷為書法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源泉與動力,并能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二、“民間書法”的魅力
“民間書法”其實是一個相對概念,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將某個問題表述清楚,但是當沒有解釋清楚,反而出現一些混亂時,則多不如少,有不如無。書法深得民眾喜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很多時候是不能言傳的,只有在意會中感受書法的魅力,同屬書法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要保證整體性,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與藝術。“民間書法”的界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結合經典書法、官方書法、名家書法等進行界定,但是這樣也會導致“民間書法”變得狹隘。“民間書法”從表面上看,其實就是屬于普通百姓書家群體,但是在歷史長河中,“民間書法”表現的相對比較復雜,通過“文字遺存”研究,發現作者不一定是普通百姓。官方書法很好理解,是社會主流精英書家,在社會及官方的推廣、接受度較大,且有很多名家與名帖。但是在界定時,不能將“官方”混同于官員或官身。官方書法其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類別較多,且很難有效界定,既定的“官方書法”也不完全存在,只是在當時或者歷史長河中比較出名的書法家,比如歐陽詢、顏真卿等,這些名家在當時的官方得到推廣與提倡,從而成為官方書法范疇,這些書法名家其實一直都在民間,靈感也來自民間,并且得到民間群眾的喜愛。
“民間書法”也不完全與官方書法是割裂的,屬于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的界限并不清晰,甚至有很多交叉的區域,這時就很難對“民間書法”進行界定。嚴格意義來看,“民間書法”是一個歷史范疇,風格并不統一,且跨度較大。常見的書法形式篆隸楷行草也都來源于民間。官方書法的根源是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對民間書法進行收集與規范,最終高于民間書法。官方書法倘若離開民間書法,其實就像空中樓閣,沒有了根基。但是沒有官方書法,民間書法的質量無法提升,也無法廣為流傳,得到人們的喜愛。官方與民間在中華文化的發展中共同起到積極作用,在書法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小篆和詔版,漢隸與漢簡,漢篆與漢磚,兩者之間存在一種有效的張力。書法的發展真是得益于這種張力。
“民間書法”和“名家書法”實是一體二面,二者看似是分裂的,但這只是人們站在不同角度上賞析的結果。名家書法其實與官方書法有一定的對應,且屬于經典書法,而民間書法則是根源。起初經典書法基本都是無名氏,由于種種原因書家沒能留名。但是在當時來看,他們是名家,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媒介。書法雖然是“人”創作的,但是書法與人的身份在確定時難度較大,也無法實現永遠的對應。但是當有人在區分“民間書法”和“名家書法”時,因書寫者的地位或者身份來區分,這種方法本身就是荒謬的。八大、陶淵明等人雖然都來自民間,但是他們卻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所以就民間書法來看并不比經典、名家、官方書法差,這只是作為一個特指范疇,或者對某一立場時偶論,完全沒有硬性的標準,更不會可以貶低民間書法。書法家在歷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人以字傳”和“字以人傳”其實是在書法中,到底是人重要還是書法本身重要,但最終發現占據主導地位的依然是書法,所以最為重要的標準依然是作品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在不同的時代,書法也有不同的風格,出現不同的流派。但是經典書法、文人書法和民間書法這只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或者適用于某一種標準的分類,他們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但是當下卻人為對立起來。
“集體作業”是書法的最初狀態,“無名氏”是書家很長一段時間存在的方式,比如甲骨文、金文是貴族使用的,但屬于無名氏。小篆是李斯等少數人的改造之功,從這時起邊開始了個人化傾向,書法在魏晉之后也開始發生很大轉變,從“國家記事”向個人抒情轉變,在書家主體的突出過程中,很多書法家也在這時被人所示熟知,比如二王、歐顏等。所以也正是由于從無名到有名的這一過程,從前的“無名”狀態也被人們稱之為“民間”,這也就導致歧義出現。從“流行書風”再到“丑書”之爭,從這可以看出,對書法本身的關注度下降,也遠離了藝術的范疇。對“民間書法”的爭論看似有理有據,實則十分荒謬,還不如關注與提倡“書法民間”。這才是真正需要討論的重點。
廣泛性與原生態是民間存在的關鍵。第一,廣泛性。民間是中華文化的土壤,更是搖籃,很多文化也都來自民間,比如民間戲劇、民間歌舞、民間傳說等。所以非要將文化標簽化,加上民間二字完全沒有必要,也是不妥的。第二,原生態。這是一種自然狀態,有可能自生自滅,也有可能自強自大,這是民間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征,也是民間環境所決定的。民間沒有像官方一樣的法度,也不會可以去保護或者傳承某項文化,可以任情恣肆,流露自己的心性,并且更加注重實用性,以及對自己心性的解放。在《詩經》中的“風”就是來自自民間民歌,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頌不如雅,雅不如風。民間作為藝術的土壤,一直在產生著不同類別的藝術,也讓藝術家有了藝術創作的靈感。民間有著無限可能,更加的接近“原生態”。民間是源,其余是流、是派。民間是書法產生的源泉,也是書法流傳的沃土。
三、“民間書法”的內涵
“接地氣”是民間傳承的一大特征。“土”是中國文化最為精簡的概括,當然這與“洋”是對立的。“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這里的“土”毫無貶義之意,更多的是在表達文化有豐富的內涵。歷代先輩的大智慧和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底蘊與內涵,也是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依然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強大的生命力,無論“雅”還是“美”,都能在民間發揮其強大的生命力,并且能對“土”的文化根源進行強調。當書法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而走向桎梏時,再次回到民間便又可以實現重生。
與古代的民間相比現代的“民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喜歡用現在民間存在的字跡與過去的“民間書法”對比,無疑是不妥的。一是各體書法水平的基準不同。毛筆在古代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人們書寫的工具,讀書寫字必須使用毛筆,而現在則不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二是社會環境、社會形態大不同。農耕社會對中國的影響很大,所以過去的書法呈現出“古典狀態”,但在二者存在較大差異。“民間書法”非要進行細分,則可以分為原生態、再生態和新生態三種。原生態就是古代民間,新生態則是當下的民間狀態。
四、結論
總之,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發展的根本與靈魂,而“書法民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實現長遠發展,發揮在當代的作用,就要及時剔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對西方文化的干擾進行排出,然后與官方進行互動,實現民間書法最本真、最有內涵的價值,只有這樣,民間書法,更好地回到人民群眾當中,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乃民族之大幸。
參考文獻:
[1]胡波.香山美學讀本[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2]司徒乃鐘.江門五邑籍嶺南畫派名家作品集[M].香港美術出版社,2016.
[3]盧潤祥.書法論文[M].香港美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