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術界,很早以前就有專家學者提出蒲松齡不是漢族人,其中關于蒲松齡是回族的證據明顯是最充分的,在《聊齋志異》中也能找到不少跟《天方夜譚》相似的情節。
關鍵詞:蒲松齡;回族;《天方夜譚》;《聊齋志異》
阿拉伯著名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與蒲松齡《聊齋志異》兩部作品有著相近的審美特質,這一點早已為前輩學者所關注。英國著名漢學家翟里思曾經指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正如在說英語的社會中流行的《天方夜譚》一樣,兩個世紀以來,它在中國社會里廣泛流傳,為人們所熟知。”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著名作家,阿根廷的豪·路·博爾赫斯在為《聊齋志異》譯本寫的序言中指出:“《聊齋》在中國的地位,猶如《一千零一夜》之在西方。”在學術界,很早以前就有專家學者提出蒲松齡不是漢族人,繼之出現了蒙古族、回族、女真族等各種說法,雖然至今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其中任何一種,但是相比較而言,關于蒲松齡是回族的證據明顯是最充分的。
一、從“蒲”姓推斷蒲松齡的回族身份
回溯中阿交流史,阿拉伯人建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伊斯蘭大帝國是在公元8世紀,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大批的阿拉伯商人,包括波斯商人經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八世紀中葉,經海路來到中國的阿拉伯人大多僑居在廣州、泉州以及揚州等江浙沿海港埠。從十一世紀左右開始,阿拉伯商人的勢力在中國已躍居所有外商之首。《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中有“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的記載,可見“蒲”姓在當時的回教商人中已是大姓。在《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系》中有“蒲姓由Ab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后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 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納忠經考證后也認為“‘蒲姓是從阿拉伯名字中的‘艾布一字轉化的。”
蒲松齡在自己所作的《族譜序》中說他們蒲家是班陽土著,遠祖中一個名叫魯渾,一個名叫居仁,二人均為元代的總管。20世紀三十年代在山東淄川經營醫療所的日本醫生平井雅尾,與中國學者路大荒合作,搜集了許多蒲松齡的資料,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印了出來,日本學者前野直彬根據這些文獻,推斷出:“蒲魯渾就是這個地方(淄川)的行政長官——班陽路(元代淄川名)總管。蒲魯渾的子孫雖然不是總管,也就此落籍班陽路了。這就是淄川蒲氏的起源。他們與泉州的蒲氏可能出于同一祖先”。那泉州的蒲姓是什么情況呢?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蒲壽庚,其先西域人,總諸蕃互市,居廣州,至壽庚父開宗徙于泉(定居法石鄉)。”宋末元初,經營香料生意的蒲壽庚為保證經營利益,投降元朝,激起民族仇恨,禍及子孫,后代多改姓和外遷,據《蒲氏族譜》所載,自明初開始,蒲氏后裔遷往外省的地方有遼東的鐵嶺衛,山東的臨清,江蘇的南京、揚州、鎮江,浙江的嘉興、黃巖以及山陜等地。山東臨清至今有大清真寺一座,而臨清往東百十里即淄川,兩地相隔不遠。另外《蒲氏家譜》明確記載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脈。”以上事實都可以作為蒲松齡系回族后裔的佐證。
二、《聊齋志異》創作受到《天方夜譚》影響
《天方夜譚》成書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八九世紀之交至十六世紀,在這期間有大量的商人、海員、工匠、使節、伊斯蘭神職人員、旅行家、學者來到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天方夜譚》里出現了“中國海島”“中國仙女”“中國鐵”“中國盾牌”“中國沉香”等不下二十處有關中國的字樣,可見中阿交往之勝。 《天方夜譚》的初稿直到十世紀中葉以后才在伊拉克完成,此前作為民間故事集的《天方夜譚》主要靠口耳相傳,而天性愛講故事的阿拉伯人,極有可能會將其中的一些故事散播到中國的一些地方,因此《天方夜譚》中的故事傳入中國,可以認為是相當久遠的事情了,甚至可以這樣說:“阿拉伯人來到中國之日,就是《天方夜譚》中的故事流傳到中國之時。”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大膽推測,蒲氏先人里很可能有懂阿拉伯語的人,從故土帶來了《天方夜譚》里的故事,此后這些故事就在后輩中口耳相傳,代代傳承。
當時間進行到蒲松齡生活的清朝初年,這是阿拉伯人之后遍及中國,伊斯蘭教思想走入社會,伊斯蘭教大發揚的時代,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蒲松齡更可能受到許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他“才非干寶,雅愛搜神”“聞則命筆,遂以成編”的性格,有阿拉伯人的故事走入蒲松齡的案頭,也不算奇怪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王麗娜.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M].學林出版社,1988.
[2][阿根廷]豪·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文集·文論自述卷[M].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3]納忠.傳承與交融:阿拉伯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日]前野直彬.蒲松齡傳[M].香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
[5]孟昭毅.絲路驛花—阿拉伯波斯作家與中國文化[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王莎莎(1987.10-),女,回族,山東濟南人,文學碩士,助教,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為東方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