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雕是中國比較古老的一種雕刻品類,玉石經過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雕刻家通過巧妙構思,讓靜態的玉雕藝術也能充滿神韻。同時,玉雕也已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年來隨著人們藝術審美水平的提高和玉雕技藝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本文就此進行深入研究,從非遺的視角,傳達玉雕技藝的普世價值。
關鍵詞:非遺;玉雕技藝;文化傳承;文化發展
一、引言
玉雕技藝顧名思義,是一種對玉石進行一系列藝術雕刻的創作活動,在完成創作構思、勾勒和雕刻之后會形成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在雕刻家對玉石進行雕刻時,內心所思考的內容也是很廣泛的,這個過程就是對玉雕文化的一種傳承、發展和藝術再展現的過程。同時隨著玉雕入選非遺名錄,因此很有必要對玉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做探討。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互比較可知,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通過種種表現形式,來為世界增添色彩!既然代表了祖輩們留下的文化,因此,玉雕在具有歷史色彩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比如嶺南玉雕就充分反映了嶺南地區的社會形態和人文風貌,現代人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體現,因此繼承和傳播玉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二、非遺視角談玉雕技藝的傳承
近代以來,由于戰火的摧殘和國家的衰敗,玉雕瑰寶和技藝開始大量流失。直至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玉雕行業才迎來新的春天。然而,玉雕作品工藝復雜,恢復中華民族前年玉雕文化和技藝的興盛,這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當時缺少相關人才和參考資料的前提下,民間玉雕緩得以慢恢復。以嶺南玉雕為列:清朝末年,宮廷玉雕匠人流落民間,南遷廣州帶來了玉雕技術。四會的部分手工業者到廣州學習雕刻技術。辛亥革命后,這些四會籍的玉器工匠從廣州陸續回到了老家發展,開設玉雕作坊,成了四會第一批玉器匠人。改革開放后,這些玉雕人才,開始在市場浪潮的推動下,收徒建廠,玉雕行業的春天正式來臨。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商業沖擊,專業玉雕從業人員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玉雕行業的重資金、長周期、終生學習和學習成長周期緩慢等因素的疊加,導致玉雕從業人員收入不穩定,經濟壓力加大,加之社會浮躁心態的影響,玉雕技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情況!如果長此以往,很多玉雕技藝將在不久后失傳,因此需要文化管理部門在非遺政策的基礎上出臺更多的鼓勵性政策,來推動民間的玉雕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當然,玉雕從業人員和玉雕非遺傳承人員,更應該牢牢抓住這個偉大的時代,充分利用時代機遇,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努力把老祖宗們留下的藝術形式搶救性的挖掘、保護起來,并大膽創新,讓玉雕技藝能夠永遠流傳和發展下去,綻放出時代的光芒。
三、非遺視角談玉雕技藝的發展
幾千年的歷史已充分說明了玉雕藝術品在具有極高的鑒賞性和收藏性的同時,也具有強大的社會人文基礎。當下,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玉雕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新機器、新設備、新工具的大量運用,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也縮短了玉雕作品的成型時間,也讓玉雕作品的市場價格有所下降,讓歷史上只有王公貴族獨享的玉雕作品和玉雕藝術,開始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從社會發展和玉雕技藝傳承推廣的群眾基礎角度來說,這是好事。
然而,大量新技術、新工具的運用,以及玉雕創作商品化的沖擊下,整個玉雕界充斥著浮躁的氣息,如今的玉雕從業人員無心,也沒有時間對藝術修養進行相關深入學習,導致玉雕作品具有很強烈的同質化問題、傳承缺失問題和藝術創新缺失問題!這就會讓社會大眾對玉雕作品產生審美疲勞,長此以往,只會讓民眾對玉雕藝術形成一定的排斥感,從而削弱當代玉雕藝術的社會人文基礎。
所以,當代玉雕應該在傳統文化上有所歷史傳承、在玉雕技藝上不斷創新,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烙印的優秀玉雕作品。站在歷史的高度,結合當下的時代特征,玉雕非遺傳承人更應該在傳承先祖玉雕文化、玉雕技藝和玉雕靈魂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敢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同時又不失千年中華文化血脈的優秀玉雕藝術精品,為歷史留下當代玉雕人員的足跡!把玉雕文化和玉雕技藝的傳承、創新和歷史貢獻,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小結
中華玉雕工藝能夠流傳至今,離不開祖祖輩輩玉雕從業人員的辛勤勞作和苦心傳承。由于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當下從事玉雕藝術的人員越來越少,在玉雕技藝、特別是非遺玉雕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方面,面臨頗具時代性的挑戰!因此,我們呼吁文化管理部門多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為當代玉雕文化和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當然,玉雕從業人員、玉雕非遺傳承人員,更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積極宣傳玉雕文化、傳承玉雕技藝、不斷突破、大膽創新!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玉雕輝煌!
新時代玉雕非遺傳承人應該做到:不負先祖、勇于擔當、承前啟后、大膽創新、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偉慧,沈明.非遺記憶—徽雕藝術 徽雕與非遺[J].金融博覽,2019(1):74-77.
[2]程雪英.非遺保護視角下長江玉雕刻技藝生成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17.
作者簡介:張建忠,盛世國鼎文化發展(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