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是宋詞的經典之作。細讀此詞可品出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表達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第二層是喻指詞人“烏臺詩案”悠然自樂的人生新境界。第三層是“寵辱不驚”的莊禪之道。
關鍵詞:蘇軾;定風波;宋詞;賞析
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本首詞中的三層含義
蘇軾是12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蘇詞更是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水平。[1]而在蘇詞之中,《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傳頌甚廣的一篇佳作。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描寫了蘇軾與友出游,忽遇風雨,同行之人皆深感狼狽,唯獨詞人泰然處之的趣事。細讀本詞,筆者品出了三層含義。
第一層:生活態度。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這本是一次糟糕的經歷。但蘇軾并未像其他人那樣狼狽不堪,而是繼續徐行漫步。一個“莫聽”,一個“何妨”,詞人的瀟灑意氣迎面可謂迎面而來。在雨中行走本是泥濘難行,詞人卻說自己的竹杖芒鞋比騎馬還情況,這顯然又是一句樂天之言:縱使身陷困境,只要保持內心的平靜,一切便無所擔憂。可見,本詞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的心態。
第二層:喻指官場。本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是蘇軾因抨擊新政而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應當看到,本詞中大量運用了相對的物象,這些物象不僅是敘寫游記、描述生活,也是在喻指詞人的人生經歷。第一組是“蕭瑟風雨”與“斜照天晴”。這里的“風雨”不僅是自然的風雨,也是詞人所經歷的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喻指蘇軾官場生涯所遭受的陷害與打擊。而面對“風雨”的態度則表現為第二組對比——“同行狼狽”與“吟嘯徐行”。面對困境,常人往往慌亂挫折,而蘇軾則能不畏懼、不頹喪,泰然處之。這是因為蘇軾在第三組對比——“竹杖芒鞋”與“肥馬輕裘”之間選擇了前者。“竹杖芒鞋”代表著平民生活,而“肥馬輕裘”則象征著宦海生涯。幾經浮沉,蘇軾厭倦了官場的腥風血雨,更加向往平淡恬靜的平民生活,因而感嘆“竹杖芒鞋輕勝馬”:雖然平民生活略有苦澀之處,詞人仍甘之如飴,樂在其間。但要注意的是,蘇軾此舉并非消極避世,而是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的新天地。從“誰怕”“任平生”這樣的字眼中可以明顯地體會出蘇軾的倔強、瀟灑之意。實際上,“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詞人的真實寫照:無論外界的打擊多么強大,無論有多少艱難困苦,蘇軾始終保持淡定從容,悠然自得,享受生活。這種豁達的心態也反映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眾所周知,東坡詞的創作高峰在黃州,而黃州詞普遍表現出這種豪邁、開朗的氣概,蘇軾同年所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均是代表之作。
但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的理解僅停留在“蘇軾喜愛平民生活”“蘇軾在挫折中保持樂觀”,就難以理解本詞的下闋。這里的“料峭春風”自然是指詞人“烏臺詩案”的一系列遭遇,但“山頭斜照”又是何所指?依照前文的理解,似乎應解釋為“平民生活”。但是,如果詞人真的拋棄了官場、投身于田園,在其回顧往事之時,又為何感慨“也無風雨也無晴”?
要想真正讀懂本詞,必須理解到第三層:莊禪之道。佛家言:“萬法唯心所現”。哪有風雨,哪有晴天?世間的一切物象皆由心生,心晴了,天便晴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因此,詞人無所謂成功或失敗、富貴或貧寒,只追求內心能有所得。我們回首上闋便能發現端倪:詞人雖在泥濘中“徐行”,內心卻“輕勝馬”。這表明蘇軾忘卻了外界的紛擾,得到了升華,開始求諸內心,對生命進行內向度的體認。世間有種種的紛擾,而蘇軾早已超脫于苦樂之外。從這一角度看,詞人的“酒醉”并非追求功名,而是喜悲系于外;詞人的“醒悟”也并非安享田園,而是忘卻喜悲;這里的“斜照”乃是追求自我的莊禪之道,蘇軾悟到了這個道,才選擇“歸去”——回歸本心。這種心態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的。但蘇軾又有別于范仲淹:后者所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現出明顯的入世傾向;而前者則既不積極入世,也不消極避世,而是開放包容、安然自得,因為外界的表象對其而言都是虛假的,故應為“居廟堂之高則盡為官之責,處江湖之遠則享田園之樂”。因此,蘇軾真正想表達的,是一種“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圣人無名”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韓文革.蘇軾詞《定風波》解析——兼論蘇詞中的退隱情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87-90.
[2]梁申威.禪偈真趣[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陳斌,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