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秀
摘要: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創造了璀璨文化的民族。釋比是羌族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集成者、文化的承載者,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釋比文化的傳承。本論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對羌族釋比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保護等內容作了較全面的考察,從汶川縣阿爾村羌族釋比音樂文化的角度出發,對阿爾村羌族釋比音樂文化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文化價值做了一定的剖析,對阿爾村羌族釋比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略見。
關鍵詞:羌族釋比;釋比音樂文化;阿爾村
羌族源于古羌,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羌族自稱“爾瑪”,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縣、理縣、北川等地。羌族雖沒有文字記載,但是歷史文化卻十分悠久。羌族在其飲食、服飾、建筑以及對神靈的信仰等方面彰顯了羌族獨特的文化特色。羌族釋比文化同樣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釋比唱經是釋比文化最經典的部分,它融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音樂、舞蹈、美術等于一體。釋比文化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髓,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產物。釋比是羌族最德高望重的人,他們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同的原稱呼不同,有“許”“釋古”等,在漢族被稱為“端公”。釋比與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遍及整個羌區,主持春祈秋報等重大祭祀活動,還主持各種還愿祭神、驅鬼療病的活動。釋比不但是整個活動的主導者,還是繼承和傳承羌族釋比文化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羌族釋比文化概述
釋比文化是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文化現象,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核心的部分。釋比是羌族文化的承載人,同樣是羌族文化的傳播者,由于羌族沒有文字記載,釋比文化只有通過釋比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可以清楚地看出釋比文化的傳播目前可行的途徑只有通過釋比才能進行。釋比的傳承大多數是以師徒的形式完成的,老釋比收徒要進行嚴格的選拔。普通人要想成為釋比,必須通過拜師再經過短則3年、長達9年的隨師學習、實踐,掌握了基本的釋比唱經、各種法事活動的儀式程序和用具的方法,完全具備了一個釋比的能力,再通過解卦儀式得到天地神靈的許可,才能真正地成為一個釋比。釋比傳承有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說法。
釋比唱經是羌族釋比文化的精髓,充分地體現了釋比文化的豐富內容,釋比唱經是音樂、舞蹈、語言的合成體,釋比唱經必須要唱詞、曲調、鼓點、舞蹈相一致。釋比唱經是釋比文化最經典的部分,分為:上壇經、中壇經和下壇經三類,上壇經主要是用于神事儀式的敬神還愿等;中壇經主要是用于人事儀式的唱經;下壇經主要是驅鬼、治病等,用于鬼事儀式的唱經活動中。
由于羌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在傳承釋比文化的過程中只能由釋比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徒弟通過看、聽、記憶、模仿、實踐來進行學習,記憶的流動性很難保證能夠將釋比文化的原始風貌一成不變的傳承下去。在誦唱經典時,音調、鼓點、舞姿也與唱經需有極強的契合度,在學習釋比唱經時不但要記住唱經內容還要能夠準確地掌握每一句、每一段的音調,有些儀式中還要敲擊羊皮鼓以及跳羊皮鼓舞,這就要邊唱邊跳邊敲羊皮鼓,釋比需要掌握每一個點的準確把握。老釋比在教授徒弟的時候通常都是唱和敲一起教,教唱的同時,還要配合敲擊羊皮鼓的鼓點。不同的釋比唱經其音律也有所不同,由于沒有音律形式的記載,釋比在教授的過程中只能一句一句教授完全靠記憶來掌握。不同的經典唱誦,敲羊皮鼓的鼓點也有所不同,老釋比也是一句一段的進行教授。
二、釋比音樂文化現狀
阿爾村的釋比眾多,譜系完整,傳承久遠,釋比是羌族文化的傳承人,羌族的釋比文化主要靠釋比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釋比余世榮屬汶川縣阿爾村釋比文化傳承世家,他的爺爺余成芝、父親余明海都是釋比,他是家族的第五代釋比傳承人,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就跟隨其父親余明海學習釋比文化。釋比朱金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羌族羊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朱金龍生長在釋比家族,他的父親朱順才,岳父余明海都是釋比。
釋比精通本民族的各種神話傳說以及社會歷史底蘊,同時具備一定的醫學能力。釋比在羌族被認為是與神靈進行溝通的唯一人物,他們掌握了幾十部與請神許愿和驅鬼辟邪有關的唱經。在生活中釋比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能祈求神靈給予人們豐收的農作物,幫人們驅鬼治病,參與婚喪嫁娶等活動。可見釋比在羌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承擔著羌族民族文化傳播發展的責任,承載著羌族文化的繼續發揚的重任。
目前能夠完全掌握上壇經、中壇經、下壇經的釋比寥寥無幾,大多數都只懂得上壇經和中壇經。上壇經是用于神事法事中,由于社會的發展和制度要求,上壇經缺失了生存的空間,只有部分保留下來了。用于人事的中壇經目前保留較多,但是這種用于家庭性的祭祀活動的范圍也在逐漸縮小。下壇經通常用于驅鬼治病的,如踩犁鏵、打油火這些法事活動。
三、釋比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
在羌族村寨中,人們普遍認同“釋比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傳承者;釋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百科全書;羌族對釋比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敬畏;釋比經典成為羌族民間自愿尊崇的民間經典。”由此可見,釋比對釋比文化傳承一直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橋梁作用,釋比文化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髓,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產業,應該受到極大的重視和挽救保護。
釋比文化的傳承方式有師徒相傳、祖輩相傳、祖輩相傳和師徒相傳的融合三種。師徒相傳一般是家里的長輩出面讓晚輩跟隨同村的老釋比進行釋比文化學習;祖輩相傳,家里的祖輩都是釋比,兒子拜父親、爺爺或者叔舅為師,跟著自己的長輩學習;祖輩相傳和師徒相傳融合是一部分跟著長輩學習,另外一部分是通過拜師學來的。師徒相傳是最主要的傳承方式,一般都要經過拜師、學習唱經及法事儀式、實踐、解卦等四個過程。
想要更好的保護羌族文化,其本質主要在于傳承,更離不開傳承人,隨時代變遷,一旦傳承人更迭消失,原生態文化遺產也將灰飛煙滅。因此,筆者對于傳承保護提出以下幾點:
第一,要繼承保護羌族釋比文化,筆者認為要從傳承人入手,在年輕的羌族人中進行選拔培養新一代羌族釋比,將釋比文化延續傳承。第二,要提高全社會對羌族釋比文化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采取實際可行的措施,從各個方面給釋比提供必要的保障,為他們解除一切難題,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親自參與到其中。第三,建設有效的釋比、釋比文化傳承機制,在一些釋比文化保存較為完善的村寨設立釋比文化保護區,對釋比文化進行持續性的傳承。第四,加大對釋比文化的宣傳,可以進行講座、學校教育等方式進行宣講以及釋比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羌族釋比文化,自愿加入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第五,應該充分的利用現代科技的方式,加大對釋比與釋比文化的調查保護,進行深入的、大規模的田野調查,盡力搶救羌族釋比文化,可利用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手段對釋比唱經進行記錄。第六,可以還原祭山會、羌歷年還大愿等大型釋比儀式活動,將這些活動進行延續。第七,組織專家對釋比文化進行多方位的學術研究。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價值和歷史文化,羌族的釋比文化既是羌族人民的歷史精髓,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部分,它孕育著羌族獨有的文化價值,體現了羌人的創造力。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筆者根據在阿爾村的田野調查,對羌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略見,希望羌族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趙曦.神圣與親和——中國羌族釋比文化調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阮寶娣.羌族釋比口述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阿爾村人.阿爾檔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4]四川省編輯組.羌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巫宇軍.羌族釋比音樂的功能、變遷與保護策略研究——以四川汶川阿爾村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王治升,阮寶娣,徐亞娟.羌族釋比唱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7]薛藝兵.論儀式音樂的功能[M].音樂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