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城


摘要:鋼琴曲《悲歌》是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Op.72》的第十四首,作品精致。本文從曲式結構、和聲技法、主題特征、調式調性布局等角度對該曲的創作技法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Op.72-No.14;創作技法
《悲歌》(Chant élégiaque),這部作品被題獻給弗拉基米爾·斯科里福索夫斯基(Vladimir Sklifosovskii,?—1900)。沒有確切的資料表明這位弗拉基米爾究竟指的是誰,但很可能指的是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斯科里福索夫斯基(Vladimir Nikolaevich Sklifosovsky),他是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斯科里福索夫斯基(Nikolai Vasilyevich Sklifosovsky,1836.3.25-1904.11.13)的兒子。關于弗拉基米爾的資料非常少見,但是他父親瓦西里耶維奇的資料卻不少。瓦西里耶維奇是俄羅斯非常著名的一位醫生,他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貴族家庭,共有12個兄妹。由于后來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困難,他們曾被走投無路的父母親送到敖德薩孤兒院寄養。幸好,瓦西里耶維奇學業優秀,考入了莫斯科大學醫學院,并在工作后繼續求學,終于在27歲時,獲得了哈爾科夫大學的博士學位。瓦西里耶維奇的第一任妻子年僅24歲便離開了他,并留下了三個孩子。幸好后來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他們的婚姻穩定而持久,弗拉基米爾便是他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瓦西里耶維奇參與過普奧戰爭、黑山戰場的戰地醫院,由于他的敬業和善良,他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深受士兵們的愛戴。瓦西里耶維奇醫術精湛,先后創下多個俄羅斯外科手術的第一,比如骨成形術、額面外科手術等,他曾擔任過莫斯科大學醫學院院長等職,并獲得全俄范圍的榮譽。瓦西里耶維奇熱愛音樂和其他文學藝術,他的第二任妻子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獲得過國際音樂比賽獎項,柴可夫斯基以及其他的一些著名藝術家也常常會在他的家里相聚。
這首作品為降D大調,4/4拍,柔板,采用復三部曲式結構寫成。
一、復三首部(第1-24小節)
復三首部為再現單三部曲式,演奏情緒為盡可能多的歌唱地。
單三首段(第1-8小節)為平行樂句樂段,兩個樂句均為4小節長度,結構方整。
樂句I(第1-4小節)內部結構不變細分,一氣呵成,氣息此消彼長,旋律極富歌唱性,并在第4小節停在降D大調的降VI級和弦上,隨后旋律回頭;樂句II(第5-8小節)寫法和樂句I大體一致,只是終止式更為明確而正統,在第7小節開始,通過降D大調的K46-D7-T全終止結束。
單三中段(第9-16小節),平行樂句樂段形態明顯,兩樂句均為4小節長度,結構方整。這個樂段的寫法和單三首段極為相似,整個樂段的節奏型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對局部的旋律走向進行了更改。樂句I(第9-12小節)在第12小節停在降D大調的D和弦上,樂句II(第13-16小節)在第16小節停在降D大調的D7和弦上。
單三再現段(第17-24小節),簡單再現,樂句I原樣再現,樂句II尾部改用D34-T全終止結束。
二、復三中部(第25-54小節)
混合性中部。這個中部一共可以劃分成四個階段。階段I(第25-32小節)為平行轉調樂句樂段,兩個樂句均為4小節長度,結構方整。樂句I(第25-28小節)內部結構為1+1+1+1,周期性結構。由于第27小節是第25小節的重復,因此這個樂句也可以看作是兩個2小節長度的樂節構成。樂句I在第27-28小節采用降D大調的D9-T進行終止;樂句II(第29-32小節)內部結構劃分和旋律寫法與前樂句一致,在第31-32小節轉調到f小調的D7-t全終止結束。后邊三個階段都是按照階段I的寫法進行展開,每一個階段的內部調性相對穩定。但從階段II開始,兩樂句的形態已經部明顯樂,音樂的內部結構更多的是劃分成以1個小節為單位的樂匯群,或者是以2個小節為單位的樂節群。比如階段II(第33-38小節)總長6個小節,前邊4個小節構成一個樂句,在第36-37小節結束在f小調的D9-t的終止式上,但后邊僅剩下2個小節(第37-38小節),并轉調結束在了A大調的D7-T和弦上,如果將其聯合起來看成是一個樂段,則構成4+2的前長后短的不對稱結構,這種判斷方法容易導致對本曲其它部分的2小節長度究竟是一個樂句還是一個樂節的次級結構判斷的混亂,并給這個復三中部后邊兩個階段的判斷帶來困擾。因此,直接將從第33小節開始的部分看成是具有展開性質的段落,則會使這個部分的結構判定更為清爽而容易理解一些。繼續按照這種思路,階段III(第39-44小節)為3個2小節長度的樂節構成,前兩個樂節建立在A大調上,第三個樂節(第43-44小節)轉調到升f小調并以D7-t結束;階段IV(第45-54小節)前兩個2小節長度的樂節結構清楚,并均結束在升f小調的d56-t和弦上。從第48小節開始,對后樂節進行裁截,然后采用連續的模進、重復手法進行展開,并在第54小節尾部轉回到主調降D大調的VII7和D7和弦上,為復三再現部做了屬準備。
三、復三再現部(第55-82小節)
再現單三部曲式。劇烈的裝飾變奏再現,大量地采用了快速跑動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對主旋律進行裝飾。但旋律骨干保持不變,并且雖然不停地在左右手之間相互交換,但仍然比較容易辨認出來。
尾聲(第83-93小節):
尾聲兩階段的劃分是很明顯的。階段I(第83-86小節)的材料來源于三聲中部第一階段的樂句I,尾聲階段II(第87-93小節)的材料來源于三聲中部第四階段,并對其進行了變化處理。整個尾聲都參照了三聲中部的寫法,強調先八分音符后四分音符的節奏組合,伴奏織體照搬三聲中部第一階段的伴奏織體。最后以pppp的極弱力度結束在了降D大調的主和弦上。
從整個樂曲的布局來看,這首作品復三部曲式的各個部分特征明顯,結構規范。兩端是規范的再現單三部曲式,復三再現時采用32分音符分解和弦對復三首部進行劇烈裝飾變化,但再現單三的結構并沒有動搖。復三中部四階段陳述清楚,內部調式調性安排合理。尾聲寫法規范清楚。從這些角度看,整個這部作品結構規范,布局合理,尊重傳統,但又匠心獨具,反映出柴可夫斯基老道的作曲處理手法。
參考文獻:
[1]庫寧.柴科夫斯基論文書信札記選[M].高士彥,選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德]克勞斯·曼.柴可夫斯基傳[M].王泰智,沈惠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郭淑君.淺析鋼琴小品《十一月——在馬車上》的和聲運用[J].音樂創作,2017(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