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飛
摘要:竹笛協奏曲《走西口》創作于1980年改革開放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大手筆氣勢,大膽的譜寫了一曲愛情悲劇和交響樂隊合作的一部協奏曲,也填補了我國竹笛與交響樂隊合作的空白。此曲作曲家南維德,內蒙古二人臺音樂作曲家。魏稼穩,內蒙古歌舞團交響樂團指揮,負責配器,李鎮內蒙古歌舞團著名笛子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并擔任竹笛演奏。此曲采用了中國北方二人臺戲曲音樂色彩,創作了一部具有故事情節的協奏曲,體現了二人臺的魄力,更充分地體現了竹笛的表現力。
關鍵詞:《走西口》愛情悲劇;協奏曲
一、《走西口》的音樂背景
走西口是一個很久遠的文化,在我們小的時候就知道這種文化。李鎮老師是在走西口的發源地長大并深深的受益于走西口文化的。他創作了許許多多的關于這種文化題材的作品。這個作品充分地體現了走西口文化并使得走西口文化更加通過竹笛并發揚光大。
二、樂曲內容與演奏技巧
(一)樂曲內容
笛子協奏曲《走西口》參照原著創作而成“新婚”“哭別”“相送”“盼望”四個段落組成。樂曲首先由一句悲劇性的“引子”點題,慢起漸快的主題把樂曲引向艱難的“新婚”樂段,笛子與樂隊的競奏營造出夫妻新婚時的快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辛酸中的歡樂煎熬中第二部分小決板,2/4拍。是一個小型的單三部曲體結構。吸取了眉戶勞子調元素,前14個小節為一個兄整的主題呈示樂段。該樂段重復一次后,便進入了中段的對比性樂段,此后又完整地再現了呈示樂段,并進行了變奏加花處理。第三部分是垛板,吸取秦腔激昂的板腔體元素,整打散唱戲曲化的推進。旋律圍繞著So和re,并運用特性音fa,不但使音樂極富棱角,而且使情感的表達也非常豪放。這種樂曲一定要多跟李老師上課學習,該樂曲所包含的內容對我們的學習和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樂曲的每個部分代表著不同的內容,這是一首很經典的樂曲講述不同階級人民和凄涼的愛情,也對我們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這首曲子的寫的過程歷經了千辛萬苦,對我們有著思想的啟迪和幫助。
(二)曲式結構
此曲為單樂章多段體協奏曲分為四個樂段,引子:五小節
1.“新婚”屬微調式,回旋曲式
2.“哭別”商調式一段體
3.“相送”多段并列聯合體
4.“盼望”二段體商調式,微調式,全曲曲式結構與速度布局密切相關。
(三)風格特點
此曲采用了中國北方二代戲曲音樂色彩,創作了一部具有故情節的協奏曲,體現了二人臺的魄力,更充分地體現了笛子的表現力,在演奏曲時緊緊地抓住二人臺的風格和現代音樂的特點,更突出和掌握各種不同音調笛子的音色,音量的表現力,控制好各種笛子的多變的氣息,和各種笛子曲的特點,才一能充分體現出作品的風格。不是掌握了技巧甚至技巧豐富就覺得掌握了風格特點而是要充分的領悟其中的精髓。我們必須要有嚴謹的心態,平時要多聽蒙古方面的樂曲來提升自己的音樂感覺。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對笛子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平時鍛煉這方面樂曲的基礎上,這樣才可以對這種風格有很好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不是你想把握就可以把握的,一定要多聽多看這樣才可以對全曲有一個很好的領悟。
(四)教學方法
1.一對一向對面,分段講授示范較好,要求學員多聽多練多問。理解,凋落中的生機。“華彩”段提煉全曲的精華,新穎別致的笛子語言屢屢之呈現,起伏跌宕,使人物的情緒得以喧泄,演奏的技藝能夠充分發揮。演奏此曲,使用A調F調梆笛、D調“B調曲笛共四支笛子,演奏家李鎮在梆笛F調、曲調D調第六孔上方下端拇指位置開挖了一個拇指音孔節的奪型;D音高與筒音相同,用來演奏“哭別,樂段的第行詞等小 _:姆,抖代,上蔽一~i}口“華彩”樂段的第匡』小節的鵝Z }3} ‘}i Z個0音調曲笛開挖拇指孔用來演奏的:翱“盼望”樂段第373小節開挖一個拇音孔,多一個滑音,更加體現樂曲的流暢和完整性,增加了笛子的表現力,在笛界又一次創新,在北派的滑音部分又增添一份光彩,而在今后笛子樂曲中多了一份珍貴的財富,增加一個光彩滑歷的巧技。曲中的個4音寫二人臺音樂的風格,音高略低于##4高于氣音演奏時往往與前或后的音符以滑音相連接。3怎樣練習氣息1、軟口蓋練習法最常見的是“閉口打哈欠”,即打哈欠時故意不張開嘴,而是強制用鼻吸氣、呼氣。
2.壓腹數數法平躺在床上,在腹部壓上一摞書,吸足一口氣,開始從1往后數。這是對氣息輸出作強制訓練,以達到增強腹肌和橫膈膜的控氣力度的目的。做這個練習時,開始階段壓的書可少些,逐漸增加,即循序漸進。為了不占有工作中的時間,可利用睡前做這個練習。
3.氣聲數數法先吸足一口氣,屏息數秒,然后用均勻的、低微的、帶有氣息的聲音從1開始數數,就像是說悄悄話一樣。和壓腹數數法一樣,在開始階段可數得少一點。不過應注意,數數時盡量不撒氣、不漏氣。
4.跑步背詩法平時跑步出現輕微氣喘時,可背一首短小的古詩。開始訓練時可兩人配合進行,并肩小跑,一句接一句地背下去。背誦時,要盡量控制不出現喘息聲;一首詩背完后,要調節呼吸,然后再繼續進行。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激烈運動時不可進行此項訓練。
5.偷氣換氣法選一篇或一段長句較多的文章,用較快的速度讀下去;在氣息不足時,運用“偷氣”技巧,讀后確定最佳換氣處。所謂“偷氣”,是指不要邊發聲邊吸氣,而是要用極快的速度,在不為人覺察時吸入部分氣流。而換氣,宜口鼻并用,以鼻為主,掌握時間差,使氣流充沛有力。
三、學習走西口的意義
走西口是一部血淚史。它由逃荒謀生、淘金謀財、逃難謀命三部分組成。從五百年前的逃難開始,有太多太多的無奈說不清,不過,三百年前,康熙三征葛爾丹后,蒙族貴族看到了出租土地,變牧為耕的利潤,促成了“隆慶開邊”,當然這也符合清政府“移民就食”的一貫方針。走西口給我們現代人也有著很重要的啟示。走西口就是走出去,也是開放的一種形式。對我們的企業來說,誠信是最基本的概念,最重要的是靈活經營。當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是一種機遇。有識之士抓住這次機遇,就是又一次創業的開始。當然,創業還必須懂法遵法,不然又是一部血淚史。走西口還告訴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和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創業必須要有遠見的眼光,與時俱進的勇氣,還要有默默打工,吃苦受累的知識積累。還有一位老工人發出“國家不強盛,走到哪里都白搭”的感慨。他說的是大同好多在蒙古創下大業的人,在蒙古獨立的時候被光身趕回的歷史事實,說明了創業也要有強大國力的支持。在“走西口”的竹笛聲中討論結束了。我的收獲還不止于此,我又結識了“北魏風”網站的主管,說明我在求學的路上又走遠了一步。笛子作為中國古老的民族吹奏樂器,構造簡單、入門相對容易。如果能夠達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境界,必須加強各方面修養并努力實踐。
虛懷若谷,博采眾長常言道:“功夫在詩外”。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全方位、多角度提高藝術綜合素質,是吹好笛子的必修課。能夠完美的表達樂思、樂意,演奏時淋漓盡致,令人心醉神迷,動則行云流水,靜則聲若游絲,單憑笛子本身的技術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笛子人,既要有歌唱家的聲情并茂,又要有拉弦樂器的委婉柔情;既要掌握本民族、本地區的音樂,又要熟悉不同民族和地區的藝術特點。對江南絲竹、河北吹歌、云南民歌、內蒙古長調、東北二人轉、福建南音、昆劇、京劇、秦腔等融會貫通,時常吟唱,反復琢磨、領會其韻味風格。既要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創作意圖,又要熟悉與之相關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既能熟練的演奏傳統的南北派經典名曲,也能不斷學習當代笛壇新作;既要熟悉音樂本身的藝術表現規律,也要通曉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歌、賦、書畫、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審美情趣。
孜孜不倦,德藝雙馨笛子具有“蕩滌、洗滌”之意。歷代文人雅士賦予竹清高,堅貞、挺拔、脫俗的品格。其以樸素、正直、超脫的氣質,教化人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倘若每一位笛子人能在笛聲中感悟“滌”之精神,借笛為師,以笛為鑒,陶冶情操,正派做人,那么必將達到笛人合一、德藝雙馨的境界。筆者認為,學笛者應謙虛為先。笛藝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具備了謙虛品德,則永不自滿,不斷進取,活到老,學到老,吹到老,使笛藝與時俱進,永葆青春。其次,胸襟開闊。第三,“常懷平常心”。保持樂觀向上,清靜無為,感恩社會的心態,在學笛中創造音樂,享受音樂,歷練人生。在愉悅、放松的精神支配下學笛、練笛、演笛,無論對身心的調理,還是對技術的提高將受益終生。第四,循序漸進。盡管每個學笛者確立的目標不一,但是均應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指導練笛。一曝十寒,盲目拔高;重快速演奏,輕慢速練習;重手、舌練習,輕氣息規范訓練;重樂曲練習,輕基本功練習等,都是學笛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第五,勤奮好學。多聽名曲吸取營養,多練基本功完美表達,多唱旋律體驗內涵,多想曲目明確難點,多跟名家笛曲光盤、影像同步演練提高技藝,多聽取笛友、觀眾對自己演奏的意見改進不足。這是曾明老師在笛子名曲講座的經驗之談。如果笛子人能夠如此效法,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學習這些樂曲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心情,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認真刻苦練習,并不是偶爾練習就可以了,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刻苦努力的,那些竹笛大師就是從小就聯系并且非常的努力這讓我有著深刻的啟發和對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的第一意識有了許多的改變,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把自己的短處改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曲子和每一次機會,機會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努力學習。并要把握自己的長處并發揚光大。我們一定要愛一行就要認真去學習他,并把當中的精髓要掌握,當然這少不了刻苦的努力和學習,并讓這種文化保存下來,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南維德,魏稼鯰.走西口-笛子協奏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葉林.音樂審美欣賞[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3]朱世瑞.中國音樂中復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