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了2000多年的傳承很多文化已經很為我國的民族特色。而主胡和戲曲則都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戲曲樂隊的演奏中,主胡可以說是整個樂隊的靈魂所在,并能顯示出極具個性化藝術魅力。本文就錫劇主胡的演奏技法展開討論,并對戲曲樂隊主胡的演奏提出一些個人見解。
關鍵詞:錫劇;主胡;演奏技法
一、引言
中國的戲曲是“歌舞演繹故事”,音樂、舞蹈、故事、美術等不同藝術方式構成中國戲曲的綜合性表現形式。戲曲的樂隊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以“曲”為中心的樂隊主胡。錫劇,起源于無錫、常州一帶,其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郁,別具江南水鄉風韻。錫胡是錫劇的主奏樂器,它是樂隊和演員之間重要的紐帶,清脆柔美的音色,帶動著演員的情緒、樂隊的節奏,更是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錫胡,它是戲曲樂隊的靈魂,更是江南地方戲曲音樂的典型代表。
二、演奏的傳統技法——托腔保調
傳統的戲曲樂隊不比其他樂團,強調個人的專業技巧和對樂曲個性化的演繹,戲曲的樂團和演員之間體現了一種從屬性,也就是以塑造舞臺人物為主要目標,以演員演唱需求為根本,行腔要嚴謹,托腔要緊密,近百年的錫劇主胡演奏在不斷發展、探索和完善中形成一套獨具一格的伴奏方法——托腔保調。以常州吳雅童的代表作《方卿二次到襄陽》為例:
這段聲腔是簧調系統中【長三腔】,中板速度,旋律較為簡單但情緒歡快,尤其是吳老師在聲帶受損之后依然保持著風雅小生瀟灑、意氣風發,為彌補聲腔上的不足,吳雅童老師在簡單的旋律上大量的加入了裝飾音、顫音、滑音,甚至改變音符的時值,使簡單的聲腔更具靈動性,更具代表性。主胡在此時不僅需要熟悉曲調,全面理解全劇的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關系,同時要熟悉演員的演唱節奏、潤腔習慣、氣息掌控習慣等,伴奏過程中配合演員采用以繁托簡、加花變奏的手法,多用使用墊弓(小抖弓)、滑音、墊指滑音、顫音、小打音等技法來進一步協助演員完成方卿高中歸來的得意之情。
三、準確把握風格,巧妙合理的運用各種演奏技法
錫劇聲腔極為豐富,簧調、大陸調和玲玲調構成了錫劇音樂的基本曲調,另外還有來自民歌、小調和其他劇種的各式輔助曲調,多重風格的曲調為錫劇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給演奏者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筆者認為對音樂的理解最終的體現還在于演奏,演奏者除了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巧妙合理的運用各種演奏技法。例如錫劇孟姜女《十二月花名》來自民間的春調,樂曲以景抒情展現了孟姜女與丈夫分離之后的種種悲苦和凄涼。錫胡在此段演奏中大量運用滿腔滿眼的長弓技法,或高唱低拉,或低唱高挑,適時為演員抒發情感演奏者在演奏技巧上做到細致入微,聲情并茂。譜例如下:
再如錫劇《雙推磨》中的那段老簧調,譜例如下:
該樂曲節奏明快,旋律秀美,充分展現了蘇小娥、何宜度勞動中的和諧之美。為了達到樂曲在舞臺上藝術表現力,將錫胡的演奏風格向江南絲竹中二胡的獨奏技法靠攏,通過以“點”托“線”,巧妙運用短弓、快弓,揉弦,滑音技法,形成抑揚頓挫的耳聽視覺,在個人技法展示過程中同時彰顯錫劇主胡演奏“腔在弦上,弦外有音”的藝術效果。
總而言之,戲曲主胡雖是幕后英雄,但是在整體戲劇創作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長期從事錫劇主胡演奏的業內人士,筆者深知藝無止境,戲曲樂團伴奏的發展永遠在路上,今日思考和分析,既是對自己專業上的提醒和要求,更是希望通過本文能對當今戲曲音樂伴奏的傳承與研究有所增益。
作者簡介:劉云峰,常州市錫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