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城


摘要:鋼琴曲《鄉村的回聲》是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Op.72》的第十三首。本文從曲式結構、和聲技法、主題特征、調式調性布局等角度對該曲的創作技法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Op.72-No.13;創作技法
《鄉村的回聲》(Echo rustique),這部作品被題獻給艾莉娜·布魯洛娃(Alina Bryullova,1849-1932)。艾莉娜和柴可夫斯基的相處可能不那么令柴可夫斯基感到輕松而愉快。艾莉娜的家庭和婚姻生活令人同情,她在十七八歲便和大她16歲的農業家赫爾曼·康拉德(1833-1882)結了婚,并很快生下了一個兒子—尼古拉·康拉德(Nikolay Konradi,1868-1922)。但很不幸,這個孩子又聾又啞,這對于年僅19歲就當母親的艾莉娜來說,真是一個無情的打擊。為了讓這個孩子能夠學習說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柴可夫斯基(Modest Tchaikovsky,1850.5.13-1916.1.15)掌握了一種被稱作“聲音講話”(Sonic Speech)的語言訓練系統,這幫助尼古拉·康拉德后來一直讀到了大學。這段婚姻維持了13年,最終在1881年,她的丈夫赫爾曼·康拉德生命前的最后一年破裂了。在她的婚姻即將走到終點時,艾莉娜時常感到痛苦而沮喪,并曾寫信給柴可夫斯基,期望能夠尋求一些幫助。艾莉娜離婚以后,后來和她的第二任丈夫—一位莫斯科國家博物館的管理者重新組建了家庭。
這首作品為降E大調,2/4拍,不太快的快板,采用倒裝的多部循環曲式結構寫成。
一、插部I(第1-11小節)
平行樂句樂段。樂句I(第1-6小節)內部結構為2+2+2,周期性結構。第1-2小節為該樂段的主題核心,這個主題核心的音高材料顯得較為普通,就是一個純五度范圍的旋律短句,只是在演奏法上采用跳音、短斷音、保持音,并結合快速演奏的32分音符琶音型倚音,小切分等手段對其加以豐富。這個主題核心在第3-4小節采用下二度模進被鞏固了一次,隨后在第5-6小節采用連續的四分音符演奏進行展開,并終止在第6小節的T和弦上;樂句II(第7-11小節)和樂句I材料平行,尾部有減縮,長度縮減成5個小節長度,在第11小節終止結束在降E大調的D6-T終止式上。
二、主部(第12-19小節)
平行樂句樂段。兩個樂句均為4小節長度,結構方整。樂句I(第12-15小節)內部結構為2+2,周期性結構。
這個樂句由2個2小節長度的樂節構成,音域較高。樂節I從降e3開始,下行至還原a2二度上行反彈至降e3,最后向下六度大跳結束。 樂節II的句頭和樂節I的句頭呈一下一上的反向進行,整個樂句的旋律感較強,在第15小節半終止在降E大調的T6-D7半終止式上;樂句II(第16-19小節)和樂句I材料平行,內部也是2+2,周期性結構。這個樂句的后半部分,音符密度逐漸增加,從附點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再到三十二分音符,比樂句I更具有動感。該樂句采用降E大調的K46-D7-T全終止。
三、主部反復(第20-27小節)
承接前述,采用pp的很弱力度,高八度移至降e4音域進行重復。
四、插部II(第28-38小節)
平行轉調樂句樂段。和插部I的兩樂句結構長度一致,6+5,不對稱結構。樂句I(第28-33小節)音高材料主要采用音階式進行,通過短斷音、保持音、小連奏、重音等演奏法對音響進行豐富。在第32-33小節轉調終止在降B大調的K46-D7-T和弦上。樂句II(第34-38小節)一開始即轉回降E大調,旋律材料和樂句I平行,減縮至5小節,在第38小節采用K46-D7-T進行轉調到降B大調上全終止結束。
五、主部(第39-54小節)
原樣重復。樂段和高八度重復均原樣再現,只是在演奏提示上要求演奏得更為閃亮(scintillato)一些。
六、插部III(第55-61小節)
平行樂句樂段。4+4,結構方整。整個樂段要求用ff很強力度演奏得沉重而突出的。樂句I(第55-58小節)內部可以劃分成兩個2小節長度的樂節。旋律短小精干,有力道。在第58小節半終止在降E大調的D和弦上;樂句II(第59-61小節)內部結構和寫法同樂句I一致,在第61小節上也半終止在降E大調的D和弦上。從這兩個樂句的陳述和終止式的設計來看,柴可夫斯基對這個樂段的主體實際上是想設計成由兩個重復樂句所構成的重復樂句樂段,只是為了和下一句更好的連接,在每個樂句的尾部增加了幾個連接過渡的音。
七、主部(第62-77小節)
原樣重復。樂段和高八度重復均原樣再現。
八、插部IV(第78-88小節)
對插部I(第1-11小節)的原樣再現。在演奏法上,取消了部分音符的短斷音、保持音、快速演奏的32分音符倚音奏法,更多的改用跳音演奏。在力度上,也一改曲首的f強力度,而改為pp的很弱力度進行演奏。
九、主部(第89-105小節)
減縮再現。省略了樂段的高八度反復部分。并且整個主部也從原來的e3音域向下降2個八度至中音區的e1音域附近。樂句I(89-92)從最初的6個小節減縮至4個小節長度;樂句II(第93-105小節)通過八分音符斷奏從大字組的A音開始音階式上行,跨三個半八度,至降e3音,然后兩次大跳,ff很強力度結束,通過這種方式擴展了8個小節,達到13個小節長度。
這首作品是一個倒裝的多部循環曲式,插部先于主部出現。主部一共出現了四次,并且在每次出現的時候,都盡量原樣重復,只在最后一次出現的時候進行了減縮再現,并對樂段內部的樂句結構進行了擴展處理。一共出現的四個插部樂段結構清楚。由于插部IV是對插部I的再現,使得這個循環曲式在多部回旋的基礎上局部又多了再現的結構特征,增強了作品的整體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庫寧編.柴科夫斯基論文書信札記選[M].高士彥,選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德]克勞斯·曼著.柴可夫斯基傳[M].王泰智,沈惠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英]杰里米·西普曼著.柴可夫斯基傳[M].汪璧輝,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