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錦

摘要:繪畫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視覺文化之一,當它發展到16世紀時,其造型技藝已臻完善。而攝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它伴隨著工業文明而到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媒介的進化有著很長的歷史,從傳統繪畫藝術到機械復制時代的攝影術,再到數字時代的賽博空間,媒介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觀念的改變。而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它建立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指利用錄像技術、虛擬現實等新科技成果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并深入到當代藝術領域當中。本文從藝術史的角度切入,列舉藝術家運用新媒體藝術創作時對于傳統繪畫藝術的借鑒,以及通過借用藝術史在某種程度上展現新媒體藝術與繪畫、過去和現在的聯系。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繪畫;媒介
一、新媒體藝術的誕生
(一)媒介發展史
在藝術史上,19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之后,歐洲的藝術進入了令人歡欣鼓舞的時代,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初見端倪。1839年達蓋爾正式宣布了攝影術的誕生,這一技術可以說是新舊藝術創作媒介的分水嶺。傳統的藝術媒介如繪畫、雕塑等強調手工制作,作品具有唯一性、原創性。這類媒介因為無法復制,即時傳播非常有限,這使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較為昂貴,基本上為社會精英所獨享。相比之下,印刷術能夠通過對藝術品進行一定規模的復制促進其流通,從而成為大眾文化迅速發展的標志。然而,印刷術在繪畫作品的印制上依然存在著缺陷,例如版畫的逼真度十分有限,復制規模也不大。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攝影術顯然是更高效的創作媒介,它能夠瞬間記錄肉眼所觀察不到的細微現象,并且底片可以大量復制,照片可以和其他圖像進行合成。照相技術打破了藝術品的原作概念,使復制品也具備藝術價值,促進了藝術品的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攝影術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由新科技和藝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可被稱為最早的“新媒體藝術”。
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媒介傳播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文字、聲音、圖像等原本界限分明的信息傳播形式,因為可以用計算機的二進制數字語言進行處理,實現了各種媒介可以在數字平臺上進行跨媒介融合,人與媒介可以發生互動,人不再僅僅是觀眾,還可以充當藝術作品中的創造者和參與者。
(二)新媒體藝術中的錄像藝術
錄像藝術作為新媒體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錄像藝術所關注的藝術主題屬于當代藝術的范疇。以錄像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其本身的創作痕跡中帶有鮮明的時間性,這是媒介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有的順勢推演時間的發展,線性的記錄該時間段內發生的事件;有的是非線性敘事,去探討情感、生命、宗教等;還有的通過借鑒藝術史來表達自己的觀念與感受,這些時間碎片在藝術家的創作中自由拼接,展現出不同于傳統繪畫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二、新媒體藝術及其特點
(一)新媒體藝術的獨特性
新媒體藝術是數字時代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它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創新性。新媒體藝術依托的是高科技媒介,所以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新媒體藝術也隨之呈現出一種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趨勢。
第二,審美的融合性。傳統藝術許多都是單一的視、聽覺藝術,例如繪畫只能給人視覺上的沖擊,音樂帶給人的是聽覺享受。而新媒體藝術能夠同時刺激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給人以全方位的感官沖擊。
第三,很強的互動性。新媒體藝術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主要是借助網絡媒體實現的。隨著高科技手段的出現和應用,能夠互動的藝術越來越多,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也靈活多變,創作者和欣賞者的界限被模糊,增強了藝術創作的參與性和藝術欣賞的趣味性。
(二)新媒體藝術形式豐富了傳統繪畫
如前文所述,新媒體藝術是一場革命,它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傳統繪畫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界定了藝術的界限,擴充了藝術的表現形式。粗略地看,新媒體藝術似乎對傳統繪畫形成了沖擊,但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繪畫的發展,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活力。從根本上看,新媒體藝術無法取代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價值,雖然新媒體藝術以一種前衛的藝術姿態出現,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繪畫中的元素和觀念,新媒體藝術中仍然體現著傳統繪畫的經典觀念。
在這個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圖像傳播比傳統的傳播方式更具有優勢。藝術家能夠有目的的選擇新媒體藝術產物,將其運用到藝術創作中,例如作圖軟件的普及和廣泛應用豐富了傳統繪畫圖像的選擇,使藝術創作中創意更加鮮明生動,并且藝術家可以利用軟件使自己的構思呈現出來,檢驗創作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新媒體藝術作品中對于藝術史的借鑒
(一)構圖方面的借鑒
比爾·維奧拉是著名的影像藝術家,他的作品以現代錄像技術手段呈現,但又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繪畫語言。每一件錄像作品都十分注重色彩與構圖,主題大多探索人類情感的力量,他的作品表現了生、死、潛意識等人生最根本的經歷。
《南特三聯屏》是維奧拉在1992年創作的一件由三個屏幕所組成的影像作品,左側的屏幕上播放著維奧拉妻子的生育過程,右側的屏幕播放了他的母親躺在醫院病床上死去的情景,在這兩個意味著出生和死亡錄像之間的屏幕上,播放著一位男子漂浮在水中的狀態,較之于兩側的影像,中間的影像占據著較大的面積,而在畫面的表現上則稍顯模糊與昏暗。在這件裝置作品中,比爾·維奧拉運用了三聯屏的形式,三屏的表現手法是從歐洲傳統的三聯圖像而來。在古典時代有數量豐富的三聯畫形式的藝術作品,其中大多以宗教題材為主。尼德蘭畫家羅吉爾·凡·德·韋登的作品《圣母祭壇畫》是古典三聯畫的代表作之一。畫家運用了三個大小相同的畫面來表現基督誕生、死亡和復活的場景,韋登對于風景的精彩描繪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實質。畫面通過鮮艷的色彩和細致的人物刻畫展現了基督出生、死亡、復活的神圣主題。而比爾·維奧拉將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當中,增強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力,使三聯畫這一古典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普通大眾的生死具有了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