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烽 吳婷
摘要:在中職美術設計教學中,素描與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為強化學生的素描與色彩的概括和提取能力,促進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意識到素描與色彩在設計中的作用,并通過實踐案例的方式將其體現出來,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素描與色彩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素描;色彩;中職美術設計教學
中職美術設計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素描水平的提升,強化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應用能力,最終促進美術設計能力的提升,從而彰顯學生的藝術水平。
一、素描對美術設計的作用體現
在美術設計中,素描是基本功,素描是采用單一顏色回話工具在畫面載體中根據一定繪制原則而進行的有意識的塑造物理形態的一種美術活動,素描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對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提升帶來影響,所以素描在美術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畫面整體效果的控制
美術設計的畫面整體效果往往決定著觀者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美術設計中,需要切實注重畫面整體效果的控制,也是素描在美術設計中的根本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素描控制畫面整體效果。一是若設計的美術作品的形體較大時,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第一感覺,確定黑白灰的對比和形體虛實以及形體透視等方面的準確性,并盡可能地將這一感覺在整個美術作品設計中保持,而為畫面整體效果的處理奠定基礎。二是在描繪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細節處理作為重點,做好整體關系的微調。三是畫面最終調整需要堅持整體關系原則,強化畫面黑白對比度。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素描訓練中要做到平反復用心聯系,且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流程來循環,在繪畫時,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畫面,才能以確保畫面完整性為前提而促進美術設計畫面的整體效果。
(二)有助于畫面的生動性體現
畫面生動性也是美術作品設計中必須注意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生動的筆來將自身所描繪對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并在描繪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指導,既要加強臨摹練習,又要注意寫生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彰顯畫面的生動性[1]。
(三)有助于畫面調整與表達
學生素描時,畫面容易出現畫面灰的問題。因為素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切實妥善處理形體結構、透視、比例和明暗關系,簡練用筆而實施生動表達,在日常訓練時,為促進設計水平的提升,既要要求學生對繪畫的內容熟練掌握,又要在限定時間中穩定發揮并完成會畫面的表達,從而更好地通過畫面表達進行細節上的調整和優化。
二、色彩對美術設計的作用體現
素描對美術設計的作用較多,而在素描的基礎上,色彩也會對美術設計帶來諸多作用,因此,需要意識到色彩在美術設計中的作用,并在教學中注重對其的優化。
(一)構圖完整
構圖完整是美術設計作品的前提,比如三角形、多邊形、C形、S形等,在構圖時需要引導學生注意物理的遮擋與疏密關系,并且要彰顯物體形狀的趣味性,顏色布局需要均衡,畫面黑白灰點線面需要控制。
(二)色調和諧
畫面色調需要統一明確,色調屬于色彩畫靈魂所在,在做好素描的同時,還要統一和明確畫面色調,引導學生做好不同色塊之間的冷暖、搭配、純灰、冷暖與呼應。
(三)趣味性的塑造物體
主要是結合畫面的整體氛圍做好物體刻畫,利用色彩筆和刮刀以及材料激發,引導學生結合物體色彩冷暖關系,顏色變化豐富,有助于物體形象特征的彰顯。
(四)畫面完整
這是在確保創作意圖與溝通合理的基礎上,通過物理塑造和材料運用,使得整個畫面變得更加完美,尤其是通過創意色彩,使得畫面充滿了諸多可能性,在豐富畫面的同時將繪畫語言變得更加多元[2]。
三、實踐分析
一是借助微課程教學,致力于學生美術設計素養的提升。主要是教學中應用微課程,將其與美術設計專業有機的結合,借助素描色彩,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知識結構的拓展,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術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使得學生創造力與美術素養得到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微課可以將素描色彩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展現,能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認知。
二是采用項目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素描色彩技法,在美術設計項目中,通過加強對其的應用,促進學生設計貫通力的培養。比如在手型項目設計中,需要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素描和色彩的知識,將手的形象美畫出來,同時還要通過設計的作品彰顯人的內心豐富的心理世界,促進學生設計能力的提升。
所以,實踐過程實際就是對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的應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應用,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從而更好地將素描色彩在美術設計中的作用發揮出來[3]。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設計專業對學生的色彩素描等技法的要求較高,所以我們需要意識到色彩素描在美術設計中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切實加強對其的掌握,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加強對其的優化,以促進設計實踐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晶晶.素描色彩對設計的作用探析[J].湖北農機化,2019(22):24.
[2]陳苗苗.多元化背景下當代素描在高校素描教學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8.
[3]李艷.中職素描和色彩基礎教學方法及其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210-211.
作者簡介:焦烽,河南省禹州市中等專業學校;吳婷,河南省禹州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