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是具有中國藝術精神的、明顯區別于其他畫種的、有強烈個性特征的獨立畫種。中國畫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表達風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和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藝術結晶,而且在世界藝術領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國畫;形式;特征
一、詩書畫印的結合
詩畫結合包含著兩層意義:一是畫本身沒有題款,但充滿詩意,可謂詩畫意境結合;二是畫上題詩書款,詩畫相配,相得益彰。詩畫作為兩門藝術,各有其長短。“畫”表現事物比較直觀、具體、真實,便于領略,但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選取瞬間靜止狀態。而“詩”則不同,它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展變化,容量比較大。二者的結合,使靜止的畫面動起來,空間拉長,容量立刻膨脹開來。繪畫史稱唐代王維是詩畫結合的創始人,他說自己是“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世人知。”
依畫面構圖所需,押署印章也各有不同。以表達不同的畫面,體現畫家的風格,可選用不同的押印。印章有各種不同的造型,不規則的大小,內容上也形形色色,有姓氏章、名字章、壓角章、閑章等,均由畫家根據自己畫面所需,配上相關內容的印章,充實畫面內容,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這就是押署印章的妙處。
詩書畫印的結合,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詩如此,作畫亦然。一幅好畫,配上相應的詩,又以畫風所需的書體寫之,洋洋灑灑,雙璧彌合,再押署適應的印章,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增加美感,豐富內容,在中國畫的結合中,創作出完美的藝術形式。
二、墨分五色 隨類附彩
中國水墨畫色彩系統的形成,有一個歷史發展和演進的過程不了解這個過程,就不可能正確了解中國畫色彩的特征,他的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表現規律,就會像有些論者那樣輕率地指責中國畫的色彩不夠豐富和缺乏視覺沖擊力,他們喜用西洋繪畫的色彩傳統和成就,在不經意中貶低我國傳統繪畫色彩語言的價值,這種割裂傳統的認識和價值取向。不利于中國繪畫事業的革新與發展。從以黑白為主的中國水墨畫色彩系統的形成和變化看,這種新的色彩系統,新的色彩觀是淵源有自的,它不中斷傳統,不反叛傳統,而是執著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這種突破主要表現為對“固有色”的超越。
中國畫之用色比較注重主觀性,自有其歷史文化和哲學土壤,先秦的儒學,用理性精神解釋傳統“禮樂”,將理性引向現實的日常生活,倫理情感及政治觀念之中,在色彩的認知上,則表現為對客觀存在的色彩的主觀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徇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在縑帛上施加彩繪的美麗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為這個形象統一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禮后”。
“隨類附彩”主張作畫要表現物的屬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現象即所謂環境色,這一特征,要求畫家必須對豐富的客觀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處理,而這一過程本身就為主觀心靈活動——審美選擇賦予了較大的空間。張萱,周昉的仕女圖卷,輕簡的衣裳,柔麗的色調:黃筌的工筆畫鳥,幾不見墨跡的五彩調子;范寬的雪景重林。云煙慘淡,風月陰霽之狀。宋元之前,中國畫豐富的色彩世界,無不通過對“固有色”的總體感覺的把握來表現“心”的世界。
三、以線造型表現神韻之美
線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技法之一,更是中國畫的基礎。線條在毛筆的運行中勾勒、盤旋、頓挫、往復、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濃淡、干濕、枯潤等多種變化,達到了通過線條造型達意,抒發情懷。工筆人物畫(尤其是白描)以線條為主要造型語言,畫面全憑線條來擔負起塑造形體、表現神韻、傳遞感情的重任。早期中國傳統人物畫作品的線條是力變均勻、細勻圓轉而較少變化的,到魏晉南北朝時,陸探微、顧愷之等工筆人物畫大師的線條也仍是“細如蠶絲”缺少變化的。由此,線條的書寫性拓展了繪畫的表現語言,豐富了線造型的形式美與內涵美,同時也使得線條的性格更加多樣化、復雜化、意趣化、風格化和精神化,促進了傳統工筆人物畫“寫意”的精神追求。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特征,也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它所體現的藝術美蘊含,告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義的最高境界。加強國人對中國畫的認識和理解,讓人們更好地體會到畫中的美感和意境,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步。通過認識中國畫的藝術特征,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中國畫,進而提高個人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使民族感情得到升華,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同時對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民族團結、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書珩,樊新華.中國寫意畫繪畫藝術[M].遠方出版社,2006.
[2]徐書稱.中國繪畫藝術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李小懷,西和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