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對于文化事業的發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而這其中舞蹈更是在文化事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我國對國內民族舞方面的研究一直有所忽視,而隨著我國對文化事業重視程度的提高,民族舞蹈也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其風格特點更是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俗民情以及歷史底蘊,因此有著很高的價值。而朝鮮族民族舞作為重要的民族舞蹈之一對其所進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朝鮮族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進行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對朝鮮族民族舞在新時代的發展產生一定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朝鮮族;民族民間舞;風格特點
朝鮮族民族舞是我國十大民族舞蹈之一并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所以對其風格特點進行研究并使得更多的人對其產生了解則是新時代賦予舞蹈工作者的重要的責任。一種民族舞蹈需要經過漫長歲月才能產生其風格特點往往與該民族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而由于不同民族往往有著各具特點的生活習慣,所以這也就使得各個民族的舞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1]。朝鮮族是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民族,并且朝鮮人民勤勞勇敢并且在性格上具有東方人外柔內剛的特點,而在舞蹈藝術上朝鮮族人民還與其他各族人民有著不同的審美觀。部分研究人員發現朝鮮舞蹈中的舞蹈動作中往往包含一些較為緩慢的并具有弧線形的動作線條,其是朝鮮族人民結合生活特點而發展出來的藝術風格特點之一,這是因為弧線在朝鮮族人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如其傳統房屋的屋頂、朝鮮族服飾衣袖的線條以及船形鞋尖的弧形線條等等,再比如由于朝鮮族人民長期種植水稻,他們在水田里種植水稻需要緩慢的移動腳步,這就形成了一種弧形的運動線條,因此長此以往弧形線條就成朝鮮族人民的審美傾向,并將其反映在朝鮮族的文化藝術中。除此以外,朝鮮族的繪畫以及生活器皿都具有線條柔和的特點,且色彩較為柔和,而音樂則多以3/4拍、6/8拍以及9/8拍等較為優美的旋律為主。在朝鮮族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舞蹈具有高雅、舒展、優美的動作特點,并通過柔和的動作進而體現出朝鮮族人民外柔內剛、含蓄的性格特點。
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朝鮮族舞蹈具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風格特點,其不僅在外在動作的表現上,在內部的節奏上也有所體現[2]。這一內部的節奏指的是舞蹈深層的神韻,使得感情與動作形成和諧的統一。比如,在朝鮮族舞蹈《僧舞》的表演中,舞蹈的開頭衣著長袍并扮演尼姑的舞蹈演員需要背對著觀眾并跪坐在地上,而觀眾只能通過舞蹈演員的背部動作來對舞蹈的內容進行一定的體會,通過其趴地、晃身等動作,人們就可以感受其所受到封建制度的壓迫程度并感受到其內心的悲痛而渴望光明的心情,這時的舞蹈就具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一特點,讓人們感覺到雖然動作幅度較小,有時甚至是靜止的,舞蹈演員通過長袖的舞動展現出作品人物內心的悲苦和哀怨的情緒。
二、動作柔和細膩
朝鮮族民族民間舞的舞蹈動作具有清晰多變的特點,而其動律則較為細膩柔和,所以舞蹈演員的造型大多鮮明秀麗,給觀眾帶來自然悠長的感受[3]。例如《淘米舞》,顧名思義,其所表現的是朝鮮族婦女在淘米時的情境,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該舞蹈中所使用的“頂手”“扛手”“繞腕”等動作是朝鮮族民族舞中經常使用的舞蹈動作,而通過對這些動作進行進一步的細化以及加工使其成了《淘來舞》動作的核心。尤其是對拿瓢來淘米的動作的刻畫更是真實細膩,表現出朝鮮族婦女熱愛生活、勤勞樸實的特點。而該舞蹈中所呈現出的隊形以及造型都非常具有民族特點,并且十分貼合舞蹈所營造的氛圍,給觀眾帶來極好的審美體驗。此外,該舞蹈人物姿態自然優美,動作轉換流暢細膩,給人以飄逸、秀麗的感受,使大眾對朝鮮族民族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柔中有剛,輕中有重
朝鮮族民族舞對舞者的動作有著“柔中有剛,輕中有重”的要求,這一特點在《刀舞》這一作品中有著非常的形象體現。該作品中,表演者需要手持短刀,并對全身力量進行控制,進而維持莊重的氣質,在進行耍刀的動作時,要求表演者要柔中有剛,輕中有重,使得英勇的比武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
四、用節奏表現情緒
朝鮮族民族舞往往使用不同的舞蹈節奏來展現舞者不同的情緒和性格。首先,以舉肩這一動作為例,在表達不同情緒時可能都會使用到肩部的動作,但如果在使用時的節奏不同,那么舞蹈的跳法就會不同,所展現出來的情緒也就有所不同。例如使用“安旦”這一節奏來進行肩部動作時,就會給人以愉悅歡快的感受,這樣的舞蹈動作往往在慶祝豐收以及其他一些較為喜慶的場景時使用。而“扎津古格里”的節奏則與“安旦”有所區別,在該節奏下的肩部動作雖然表現的也是喜悅的情緒,但是往往用于兒童舞中。再如“塔令”節奏中所展現的肩部動作,其幅度較大,所以往往被老人、男子以及中年婦女所使用。其次,再以手部動作為例,同樣的“劃手”“扛手”為例,如果使用的節奏不同,那么其所帶來的感覺以及律動也會存在很明顯的差異。“古格里”節奏的使用會使相應的手部動作給人以柔和優美的感受;“揮毛里”這一節奏就會使動作變得比較奔放;“沙爾普里”節奏的動作就會更加含蓄文雅等。正是由于朝鮮族舞蹈其節奏較為復雜多變,也使其可以通過舞蹈來實現豐富情緒的表達。
五、舞蹈動作具有局部性
由于在朝鮮族的民族服裝中婦女往往是短衣長裙,被稱為“則高利”以及“契瑪”,由于其腿部受長裙的遮蔽所以在舞蹈中其往往下半身的動作幅度較小,只是對整體舞蹈進行一定的輔助[4]。在《摘蘋果》這一舞蹈中這一特點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在該舞蹈中,舞者使用的多是上身的動作,在進行勞動場景的刻畫時則通過“小脆肩”以及“脆繞手”等動作來表現,而下身則只是用了小幅度的“半腳尖步”以及“碎步”。以此可見朝鮮族舞蹈其上身相較于下身而言具有更豐富的舞蹈動作。
六、具有內在力量
一些朝鮮族舞蹈雖然其動作幅度可能較小,但其卻往往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例如在朝鮮族傳統舞蹈《長鼓舞》中,舞蹈開始時,負有長鼓的朝鮮族婦女背向著觀眾,她們雙手敲擊長鼓產生相應的旋律,而其下身則隨著音樂以及長鼓發出的節奏進行緩慢移動,這一動作過程就給觀者深沉、舒展以及優美的感受。而隨著舞者有節奏地進行敲擊并進行情感的抒發,這一舞蹈的動作幅度雖然較小,但其節奏起伏變化能夠引發觀眾的情緒變化,使他們觀賞舞蹈作品時感受到舞蹈的深遠意境。
總結:綜上所述,朝鮮族民族民間舞具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特點,雖然看似單純,但實則具有技巧復雜、動作多變、節奏感豐富以及動作銜接緊密、舒展優美等鮮明的藝術風格特點。
參考文獻:
[1]崔月梅.如何從歷史走向未來——由朝鮮族女子群舞《谷雨》《阿里路》說開去[J].舞蹈,2019(06):76-81.
[2]胡琪蒙.以《殘春》為例分析20世紀80年代朝鮮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創作[J].北極光,2019(08):62-63.
[3]田繼紅.朝鮮族舞蹈《深宮》的審美分析[J].戲劇之家,2019(06):123.
[4]陳禹西.“以氣帶動、以意帶行”——朝鮮族舞蹈“氣”與“意”析論[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7,35(0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