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夏朝開始,中國進入奴隸社會。之后的商代和西周,成為中國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奴隸制國家之一。夏、商、西周,是中國玉器藝術文化的成長期,也是和田玉開發(fā)利用的成長期。
關鍵詞:商周玉器;玉雕藝術;藝術特征
一、商周玉器的文化特征
隨著原始氏族制度的解體,奴隸制國家的建立以及禮儀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深化,商周玉器隨之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僅繼續(xù)承擔著溝通天地鬼神的神圣職責,同時也成了貴族階層顯示身份地位高低尊卑甚至是王權的信物,即財富和權力的標志。因此,商周玉器數量之大、品種之多,前所未有。
玉器在商周時代,是一種與青銅文化并行發(fā)展和相互影響的藝術,也是高度發(fā)展的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工藝卓越,成績蜚然。特別是玉器的造型和品種較前大大增多,除了早期出現的璧、琮、璜等禮儀玉器繼續(xù)使用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大量的浮雕、圓雕動物和人物等作品。
由于對這些動物形象的塑造,圓雕器多以圓柱體和立方體為基礎,同時捕攝表現雕琢對象的主要特征,并以夸張頭部及五官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既形象生動又顯得穩(wěn)重端莊。如婦好墓出土的圓雕小象,無論是敦實渾圓的立方體身軀,還是粗短健壯的四肢、寬闊下垂的大耳以及向上卷曲的長鼻,均刻畫的繪聲繪色,透露出一種憨厚笨拙但又頑皮可愛的情調。而那些張口利齒的猛虎,雖多作四肢變曲的伏臥形,但那挺拔的長柱形身軀和對頭部的高度夸張,便將一只肉食動物伺機而起的兇猛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創(chuàng)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藝術造詣。此外,一些作片狀浮雕的牛、鹿、禽鳥等,則多采用正側面的表現手法,突出雕琢對象的主要特征,并用熟練而準確的輪廓線加以勾勒刻畫。盡管它們姿態(tài)各異,神情不同,然而那種近似剪影式的造型藝術,一下子就把各種臥、跑、跳的動物群,籠罩在了剎那間靜止般的狀態(tài)之中。
二、商周時期玉雕人物形象
商周時期玉雕人物形象,突破了早期僅見人面和頭像的狀況,出現了各種跪坐、立式和側身等人物雕像。其中商代的圓雕跪坐玉人,在造型方面,具有較強的寫實性。盡管人體比例不盡合理,大部分作品頭部偏大,五官格外突出醒目,但人物的姿態(tài)、服飾及整體結構卻刻畫的十分清楚。他們大多屈腿跪坐,足趾著地,臀部皆坐于腳踵上,雙手扶膝,眼平視或下垂。同時,根據身份的不同,有的衣著華麗腰束寬帶;有的則為裸體或似刻文身圖案。重要的是這些人像的冠、發(fā)都雕刻地極為精細,相當逼真,對研究商人的衣冠、發(fā)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商周玉器的圖紋裝飾,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像身上,多以結構奇特的幾何形紋勾連組合而成。它完全不去考慮具象物體的真實性,而是采用了幾乎較為統(tǒng)一的構件和技法,去刻畫,去描繪。人物的眼睛也可用于動物的眼睛,各種器物的表面裝飾也都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布局規(guī)范,構圖嚴謹。
三、商周玉器的作用
大家知道,禮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特別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制度。而此時的玉器,相應的就成了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禮儀工具,并在禮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便從一個側面 反映了當時各種不同身份等級的人所應該擁有的不同的玉器。而“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白琥禮西方,赤璋禮南方,玄璜禮北方”則又說明了古人在祭祀天地四方神時所使用的各種玉器。
不過,商周玉器的主要社會功用,還應是祭祀的象征物和對武功的炫耀。至于祭祀祖神,也并不是因為當時人認為祖先具有神力,而多半是以此來溯祖追宗,表明自己地位的由來,以鞏固既有的政權,維護當時宗法權力的結構和秩序。正如禮不是玉帛,而樂也并非鐘鼓一樣,它們只不過是一種外在形 式,只有通過人的內心才能起作用。其目的即在于統(tǒng)攝萬民。
雖然商周玉器在祭祀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從實物造型來看,它們大多個體較小,不像是祭祀對象。若從新石器時代巫師們那種手執(zhí)玉鉞、身披玉飾以及三星堆銅人手握玉琮的情況看,商周玉器在祭祀活動中,也應該是鑲嵌于其他物體或佩掛在身上的。
玉雕藝術文化主要用于裝飾、禮儀,以玉成為統(tǒng)治階級權威的象征。玉雕藝術文化以配飾,并有圓雕和器皿出現。紋飾造型優(yōu)美,由單線陰紋過到雙線陰紋,在過渡到浮雕、圓雕,顯示了技法和審美的進步。在琢玉技術方面、切、磋、琢、磨,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由于“玉石之路”進一步對和田玉開發(fā)利用,和田玉已成為中國玉器藝術文化的最重要原材料。
四、商周玉器發(fā)展繁榮的原因
商周玉器的發(fā)展為什么會如此繁榮昌盛,是與當時社會的經濟大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那時,強大的努力制國家,使得“玉石之路”交通暢通,經濟富足,和田玉可以源源不斷進入中原,皇室視玉為珍寶,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等觀念已開始流行。不僅皇室貴族用玉,而且一般人們也佩玉。玉表現力一種崇高的美德,他具有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之流的作用,這些又為以后的封建社會的用玉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當我們欣賞那些沉穩(wěn)端莊、方正對稱、規(guī)矩嚴謹的商周玉器時常能從中領略到一種民族的感召和文化規(guī)范的啟喻。這就是商周玉器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意義和審美特征。盡管世事如云,變化無償,多少顯赫隨風而逝,然而不變的一種文化,是一部已經寫就的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
作者簡介:姜慶,姜慶玉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