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山水畫以自然為主,將自然中的山水進行藝術創作,利用色彩進行渲染,為觀賞者層現出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本文對國畫山水中色彩應用進行分析,加深對國畫山水認知、了解,提升國畫山水的藝術性。
關鍵詞:國畫山水;色彩;應用創新
一、前言
國畫山水在中唐時期開始發展,憑借畫工技巧、宏偉的構圖、色彩鮮明的特征,山水畫得到迅速發展,開始出現水墨山水和青山綠水兩個類型。在宋朝時期對國畫山水的色彩應用逐漸成熟,成為宋代藝術領域的代表,隨后在元朝時期國畫山水中的色彩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出現變化,開始以淺色系為主,山水畫開始回歸黑、白的主調,以此通過黑白來襯托創作者淡泊名利之心。國畫山水色彩的使用也會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道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認為無色即有色,以黑白為主要的顏色,通過黑白的顏色來表達陰陽兩極,來表達道家的觀念。另一方面是佛家思想的影響,將黑、白、青、綠、赤為主要色調,利用不同顏色的深淺、突出程度,表達作品的內容,不僅為觀賞者帶來視覺上的觀賞體驗,也營造出來一種寧靜的氛圍。由此可見色彩在國畫山水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提升了繪畫的藝術美,也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色彩的應用是極為重要的。
二、國畫山水中色彩的應用
(一)青綠山水中色彩應用
國畫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主要是通過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突出山水的色彩艷麗之感,青綠山水畫的用色重,以綠色為主,墨色是點綴,在創作中突出綠色的裝飾性,豐富國畫山水的內容。以往的傳統的國畫山水畫中沒有將綠色作為主色調,大多是利用水墨淡彩的基礎色調進行青綠色的描繪,但是隨著色彩在國畫山水中的利用和發展,綠色逐漸成為主流畫色,從色彩中區分出來,成為一個國畫中的獨立畫色,例如:《明皇辛蜀圖》就是典型的青綠山水畫作品,在顏色的襯托之下,使得畫中的風景有了淋漓盡致的展示,提升了繪畫作品的藝術性。同樣在《游春圖》中青綠山水畫使用青色為主,重視藍綠色,再利用其他的輔助顏色來襯托整個作品的藝術性。
青綠山水在創作的過程中以石青色和石綠色為主,這兩種顏色可以使得國畫山水的色彩更加飽滿,易于保存,突出了國畫山水的中山、水的宏偉、壯麗。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利用墨色將山水畫進行勾勒,在作品待干之后,在山的頂端通過花青色、汁綠色進行點綴,突出青山綠色的層次感,能夠給欣賞者留有現象的空間。同時在作品完成之后需要對青山綠石進行上色,青色作為罩染,突出繪畫的層次感,燃料干后,再次進行二綠、三綠的提色,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完善作品,提升作品的整體層次,完整布局。
(二)水墨山水畫中色彩應用
水墨山水畫中重點的位置是山水,這個位置也是用墨的重點。水墨是國畫山水的主要部分,也是主流色,墨色為主、淺色為輔,這與青山綠水化明顯不同,水墨山水是利用墨色進行構圖,表達情感,形成完整的圖畫。水墨山水通過畫筆和水墨構建起的風景畫,重點在烘托意境,表達創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
吳道子是水墨山水發展的發起人物,為水墨山水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后的宋朝時期水墨山水畫得到迅速的發展,改變了原來的傳統的山水畫的繪畫方式,利用渲染的方式將水墨呈現在國畫中,突出了國畫山水的朦朧意境,改變了傳統山水畫的刻板印象,給國畫山水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景象,使得山水國畫有了更加豐富的結構,為繪畫的后期提供了基礎。
三、國畫山水中的色彩應用創新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國畫山水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色彩發展形式。在現代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中心文化的發展,西方繪畫文化的傳入,為我國國畫山水內容和色彩帶來新的靈感,帶動了國畫藝術的發展。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傳入,帶來中國國畫中不具備的變形、構圖、肌理等,為此通過借鑒為國畫山水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中國的繪畫與西方的繪畫在創作背景、色彩理念中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相互交通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國畫山水的色彩。例如:國畫山水主要是墨色,線條、光線的運用不突出,西方則是利用不同的色彩,表達故事內容。在未來的國畫山水的創作者可能也會借鑒起色彩的使用方式,通過不同的色彩表達不同的內容,將色彩和墨色結合再次促進國畫的發展,促進山水畫的發展進步,展示中國國畫的精髓。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畫山水的色彩在青山綠水、水墨山水中有不同的應用表現,展示不同的風格,提升了山水畫的藝術層次,表現了作者的而不同情感,在國畫山水中色彩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國畫山水中色彩的應用創新應該加以重視,不斷地促進我國國畫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偉明.國畫山水的色彩表現[J].大眾文藝,2019(1):33.
[2]張武,劉姝.淺談國畫色差的藝術表現[J].戲劇之家,2018(16):135.
[3]楊春玲.色彩在國畫山水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7,30(7):217.
[4]王林.試論國畫山水中色彩的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7(3):146-147.
[5]翁志實.基于國畫山水的色彩運用研究[J].學院學報,2017,33(1):93-94.
作者簡介:薛進宇,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