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清音是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曲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特殊的藝術魅力,研究四川清音的音樂特征對于保護和傳承藝術瑰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追溯四川清音的起源,對其曲式結構和調式旋法特征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四川清音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四川清音;曲式;調式;特征
四川清音又名“唱小曲”“唱小調”,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1]。四川清音是文學與說唱高度結合的藝術形式,以美妙的唱腔和獨特的哈哈腔藝術著稱,表演方式詼諧幽默、生動形象,是中國曲藝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并于2008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四川一帶的曲藝說唱藝術,起源于明清時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并非源自四川,它是來自陜西、山西、河南、浙江等地的雜曲、小調、戲腔、調腔與四川本地的川劇、明清俗曲等融合后形成的一種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瀘州、宜賓、重慶以及商業較為發達的其他地區[2]。四川清音唱腔優美、曲調豐富,按照地域風格可分為以成都地區為代表的上河調、以瀘州、宜賓為中心的中河調和以重慶為中心的下河調[3]。其中上河調風格偏向于婉約流暢、細膩華麗,如《尼姑下山》《小放風箏》等;中河調風格簡潔明快、爽氣質樸,如《秋江》《五節頭》等;下河調風格則更加大氣磅礴、豪邁剛健,如《昭君出塞》《貴妃醉酒》等。
二、曲式結構特征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其曲式結構十分豐富多樣,其中以曲牌體、板腔體最具有代表性。
(一)曲牌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曲牌體”,是指以許多曲牌連綴而成一出戲的音樂,它可以是幾支不同的曲牌聯成一套,也可以是同一支曲牌通過不同長短的重復等方式聯成一套,也可以“子母調”。所謂“調”有大、小調之分,大調又被分為寄生調、蕩調、越調、勾調、馬頭調、反西皮調、灘黃調、背工調。除此之外的其他曲牌則被稱為“小調”。
通常所見的曲牌連綴,往往是將不同的曲牌機械連在一起,但是四川清音的曲牌體則并非如此。其擅長以某一個基本曲牌諸如“八大調”等作為一出戲曲的頭尾,中間穿插了連綴曲牌或其他曲牌。
曲牌連綴結構因其具體的連綴情況及整個曲式的大小不同,可以分四種結構:
1.“素”,即一個唱段既有基本曲牌,也有其他曲牌,其他曲牌往往被插在基本曲牌的頭、尾兩個部分,這些曲牌是基本曲牌的變體,兩者具有親緣關系。
2.“凈”,如同其名字所言,即一個唱段不摻雜任何其他曲牌,整個唱段由基本曲牌的頭、尾直接構成。
3.一個唱段由基本曲牌和其他連綴曲牌構成,即多支曲牌被插在基本曲牌的頭、尾兩個部分之間。
4.與結構3.類似,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其他連綴曲牌被替換為不完整的句子,即將多個不完整的句子插在基本曲牌的頭、尾兩個部分之間。
曲牌體的唱腔中的基本曲牌名稱,可以單純僅指一個唱段中,構成其“頭尾”的“曲牌”,還可以指一種套式結構,這種套式結構常由一基本曲牌和其他連綴曲牌構成。
(二)板腔體
代表板腔體的基本曲調有“反西皮”“漢調”兩種曲式結構,它通常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此種曲式結構借鑒于胡彈戲,靈活多變,可被用于基本曲牌、連綴曲牌、其他曲牌中任意一種曲牌結構。
三、調式旋法特征
四川清音中,調式上多使用宮調式、商調式、徵調式等民族調式體系(五聲調式體系),包括五聲、六聲、七聲音階;旋法上主要有起伏型旋律、直下型旋律、跳躍型旋律三種。其中抒情性唱腔中,主要運用起伏型旋律,此旋律如同波浪線、鋸齒線旋律線條一樣,結構精悍短小,上下交替,流利自然、清新爽朗是其主要特點。另外此旋律還常被用于以某一個樂音為基礎,在其四周加入其他音節諸如經過音等環繞式的旋律片段。
一些需要渲染激動、緊張氛圍的音樂中,則主要運用跳躍型旋律,相比起伏型旋律,此旋律情緒的變化更大,更加跌宕起伏。與后者適用于抒情不同的是,前者更加適用于活潑、調皮的氣氛。對于一些長時值的、下行級進則更適用于直下型旋律。
四、結語
音樂多樣化已成為當今世界音樂發展的趨勢,四川清音盡管具有鮮明的巴蜀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但這一項古老的說唱藝術卻正經歷著逐步衰退的命運。要想挽救這一文化遺產,離不開廣大民族聲樂表演者和學習者的不懈努力,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江黛騏.試論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形成與流變[J].四川戲劇,2015(3):39-42.
[2]藍鷹,周偉,牛會娟.也論四川清音的源起與形成——從清代巴縣官府檔案管窺清音的蛛絲馬跡[J].四川戲劇,2016(9):99-102,115.
[3]付琪.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的演唱賞析[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下旬),2013(11):173-174.
作者簡介:王婷(1986.1-),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